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320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docx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3.1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3.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3.2.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1)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2)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

(3)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4)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1)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2)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3)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3.2.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1)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

(2)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3)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

(4)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5)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6)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图1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为绿色建筑的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

 

建筑场地

节地

降低环境负荷

绿化

交通设施

降低建筑耗能

提高用能效率

使用可再生能源

项目

分项指标

重点应用阶段

节地与室外环境

建筑场地

规划、施工

节地

规划、设计

降低环境负荷

全寿命周期

绿化

全寿命周期

交通设施

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节能与能源利用

降低建筑能耗

全寿命周期

提高用能效率

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使用可再生能源

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规划

规划

提高用水效率

设计、运营管理

雨污水综合利用

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

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使用绿色建材

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室内环境质量

光环境

规划、设计

热环境

设计、运营管理

声环境

设计、运营管理

室内空气品质

设计、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

智能化系统

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资源管理

运营管理

改造利用

设计、运营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

运营管理

 

节水规划

提高用水效率

雨污水综合利用

 

节材

使用绿色建材

 

光环境

热环境

声环境

室内空气品质

 

智能化系统

资源管理

改造利用

环境管理体系

 

图1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

表1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5.1.1建筑场地

(1)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

(2)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4)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5.1.2节地

(1)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2)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

(3)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5.1.3降低环境负荷

(1)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2)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

(3)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

(4)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

(5)采用雨水回渗措施,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5.1.4绿化

(1)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

(2)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

(3)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5.1.5交通

(1)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2)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3)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绿化为车辆遮荫。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5.2.1降低能耗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

(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

(3)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

5.2.2提高用能效率

(1)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

1)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

2)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

(2)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

1)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营时的节能措施;

2)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

4)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5.2.3使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参考下表3:

表3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

利用方式

太阳能

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供暖与热水

太阳能光利用(不含采光)于干燥、炊事等较高温用途热量的供给

太阳能制冷

地热

(100%回灌)

地热发电+梯级利用

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地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联合利用)

地热供暖技术

风能

风能发电技术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转换热利用

其他

地源热泵技术

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

地表水水源热泵技术

浅层地下水热泵技术(100%回灌)

浅层地下水直接供冷技术(100%回灌)

地道风空调

5.2.4确定节能指标

(1)各分项节能指标;

(2)综合节能指标。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3.1节水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3.2提高用水效率

(1)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空调冷却水和游泳池用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等;

(3)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

5.3.3雨污水综合利用

(1)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2)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

(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

5.3.4确定节水指标

(1)各分项节水指标;

(2)综合节水指标。

5.4节材与材料资源

5.4.1节材

(1)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

(2)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

(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

(4)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

(5)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5.4.2使用绿色建材

(1)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

(2)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

(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

(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

5.5室内环境质量

5.5.1光环境

(1)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