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30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

      心理测量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解答要点: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

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

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说: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  三、古代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第三、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第四、是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3.①推孟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他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②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

第一,他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第二,他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手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

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模型是:

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与真分数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

  即:

X=T+E其主要内容为:

  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即:

E=T或E=0  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即:

ρ=0  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即:

ρ=0第四章测量信度>>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2.已知16人参加一次测验后在奇数题和偶数题上的得分情况,试用两种以上方法估计测量信度。

(此题为思考题)  被试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奇数题32404228353041283234263436254041偶数题31394530402939303230304036264042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测验总分的方差为,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

  解答要点:

  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  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对复本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②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

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题目间的相关性;②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3.  =6/6-1[1-  =6/5×  =    4.于项目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项目,增大测验长度。

但是应该注意:

1.新增项目必须与试卷中原有项目同质。

2.新增项目的数量必须适度。

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当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时,被试团体的得分分布也会接近正态分布,且标准差会较大,以相关为基础的信度值必然也会增大。

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③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

  ⑤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五章测量效度>>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测量的效度?

它与信度的关系这样?

  2.什么是内容效度?

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3.什么是结构效度?

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4.什么的实证效度?

它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何异同?

5.什么是效标和效标测量?

  6.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和,则测验长度要增加几倍?

  解答要点:

  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到教学基本要求的人,凡被评为部合格的学生确实是未达到学科基本要求的人,要尽量减少误判之处;所谓稳定,就是在各次测验中都维持同一个合格标准,不能忽高忽低。

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命题技术,合理使用各种题型。

定向反应型试题命题技术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的命题经验和技术,编写定向反应型试题,有时反而会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要注意总结命题经验,提高命题技术。

教师要通过不断总结成功、反思失败,逐渐掌握命题的各种技巧。

总结命题经验还具体包括不断积聚优秀试题,不断充实个人的题库。

要尽量控制评分误差,防止简单粗糙。

教师自编测验应防止评分简单粗糙、草率从事,要防止简单地以对错判分,特别是对于自反应型试题评分应详细分析学生的作答过程,评价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

  要做一些定量分析研究。

教师在自编测验施测后对试卷做一些定量的分析研究,比如计算试题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可以逐步总结命题经验,提高命题技术。

第十二章能力测验(上)>>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试谈智力测验的效度问题。

  2.智力测验的功能是什么?

  3.为什么说\智力测验前并非人人平等\?

  4.试析智力测验存在的合理性。

  5.试析智力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中的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此题为思考题)  解答要点:

  1.结构效度方面,传统的智力测验是在智力G因素论的基础上编制的,但G因素论仍存在很多问题。

关于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目前只能做狭义的解释,即以不同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应具备不同的含义,并且最终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也相应不同。

  预测效度方面,智力测验对个体的未来成就进行预测时,首先假定所测的智力是个体相当稳定的特质。

但事实上智力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化。

于智力的可变性,利用智力测验来预测个体今后的可能成功程度的效能有被夸大的可能。

  2.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是对智力的个体差异的测量,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行使将人群分类的功能。

传统智力测验也常被用做预测源测验行使预测的功能。

  3.智力测验存在着性别差异、职业差异文化和教育差异。

  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能力因素上存在着差异。

而一般的智力测验都包括多种性质的题目,有些可能更适于男性,有些则更适于女性,因此智力测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对男女两性未必公平。

  关于智力的职业差异的异类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人在智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于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原因。

而仅以智商高低来判断人的智愚也是不充分的。

  智力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城乡差异和种族差异,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城乡或种族本身遗传引起的差异,事实上文化和教育因素可能在此起了主导作用。

  4.智力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个体智力在其相应团体中的相对位置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个体智力的相对稳定性为智力测验具有一定预测效度提供了可能性;智力测验被实践证明对学生和职业等效标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有效地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正确率;尽管智力测验对不同团体可能存在不公平,但我们更应该看重其预测效度;至尽仍无更有效的智力评估工具。

  第十三章能力测验(下)>>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才而言、成就测验之间有何不同?

    2.能力倾向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在应用上有何区别?

  3.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试分析社会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影响。

  5.试分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解答要点:

  1.成就测验是对个体过去学习经验的总结;智力测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但它所做出的预测比较笼统,针对性较弱。

能力倾向测验则是对个体在不同能力因素上潜在的优劣倾向的测量,它的预测的目的性更强,试图说明个体在多种能力上的潜在优势。

  2.能力倾向测验可以从不同能力因素上来评估个体,但如果只用于测量某一种特殊的能力,成套的能力倾向测验就显得有些累赘,而且不够充分。

特殊能力测验是针对一种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测量,其性质介于成就测验和能力测验之间,测量的目的既想了解个体在此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又想预测个体今后在此专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

  3.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在智力操作维度上存在着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而创造力的核心正是发散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