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30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docx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

1.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C.恩格尔曼的实验能证明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D.卡尔文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来自于H2O

2.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光合作用中光的作用有(  )

①光合作用的能源 ②催化ATP的分解 ③影响叶绿素合成 ④调节气孔开度 ⑤固定CO2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3.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下图表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H])

B.停止光照,叶绿体中ATP和NADPH含量下降

C.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到基质

D.植物在暗处可大量合成(CH2O)

4.给予从叶绿体分离出的类囊体膜光照,发现能使草酸铁的Fe3+还原为Fe2+,并有氧气释放。

此实验证明(  )

A.光合作用在类囊体上进行B.光合作用的产物O2来自H2O,而不是CO2

C.类囊体吸收光能后,产生O2和还原性物质D.类囊体上的光反应能产生O2,而暗反应使Fe3+被还原

5.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膜结构为叶绿体内膜

B.M侧为叶绿体基质,其中含有少量DNA

C.甲表示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是叶绿素a

D.图示过程为光反应,该过程不需酶的催化

6.科学家提取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用高速离心法打破叶绿体膜后,分离出类囊体和基质,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如下表所示),用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下列选项中各试管得到的产物情况正确的是(  )

试管

叶绿体结构

光照

C18O2

ATP、[H]

五碳化合物

类囊体

基质

基质

基质和类囊体

注:

表中的“+”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A.甲试管可得到18O2B.乙试管可得到三碳化合物

C.丙试管可得到葡萄糖和淀粉D.丁试管可得到乳糖

7.百合以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的特殊方式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右面为百合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均能产生CO2

C.PEP、RuBP均能与CO2结合

D.夜间细胞液pH可能会下降

8.右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CO2浓度小于a时,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9.右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曲线Ⅱ的变化。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低

B.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10.右图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两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CO2浓度下的CO2净吸收速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乙在CO2浓度大于100×10-6后,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两种植物CO2净吸收速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酶的不同

C.在题中所给条件下,将植物甲和植物乙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植物乙正常生活时间较长

D.两条曲线交叉点代表植物甲和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相等

11.为研究光反应中ATP产生的原理,有科学家进行如下实验:

将叶绿体类囊体置于pH为4的琥珀酸溶液后,琥珀酸进入类囊体腔,腔内的pH下降为4;然后把悬浮液的pH迅速上升为8,此时类囊体内pH为4,类囊体外pH为8,在有ADP和Pi存在时类囊体生成ATP,对实验条件和结论分析正确的是(  )

A.黑暗中进行,结果表明:

H+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类囊体膜

B.光照下进行,结果支持:

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色素吸收的光能

C.黑暗中进行,结果支持:

光反应使类囊体内外产生H+浓度差,推动ATP合成

D.光照下进行,结果表明:

光反应产生的[H]参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12.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小时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速率恒定),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3个

B.绿色植物吸收CO2速率达到最大的时刻是第45小时

C.实验开始的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D.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13.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________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________,消耗的C5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

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M对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实验操作

蓝色消失时间(min)

叶绿体悬浮液

试剂1

试剂2

光照强度

CO2

5mL

0.1%DCPIP溶液5~6滴

细胞等渗溶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3klx

30

5mL

Y

60

5mL

细胞等渗溶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1klx

65

5mL

Y

120

(1)分离细胞中叶绿体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

实验乙、丁中Y为__________________,用细胞等渗溶液取代清水配制M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CPIP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________。

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相关气体产生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因未通入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所以气泡不能持续产生。

(3)本实验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为不同光强处理对该桃树和某种栎树的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

光合参数(μmol·m-2·s-1)

CK

T1

T2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光补偿点

29.7

32.8

20.7

31.4

18.2

31.2

光饱和点

752.5

1188.2

522

1164.5

417.5

1133.5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______更适应弱光环境。

(2)Rubisco酶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一种关键酶,它所催化的反应是无机碳进入生物圈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它应存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参与催化______________过程。

(3)除测定上述数据外,还可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_作为该品种桃树是否为耐弱光品种的直观性指标。

16.绿萝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是装修后房屋中非常优良的装饰植物品种之一。

图1是绿萝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反应,图2是探究光照对绿萝养殖影响的实验数据结果。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1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含有________个C原子。

(2)2个3磷酸甘油酸被还原的过程除了消耗图中所示物质ATP外,还需要________。

(3)图2中限制a点绿萝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该点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可以提高绿萝的净光合速率。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包括:

①夏季中午,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________关闭,________吸收量显著下降。

②经进一步观察发现,在阴暗环境中绿萝叶片的颜色(绿色)明显加深,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遮光起到了降温的作用,降低了植物的________。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

1.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C.恩格尔曼的实验能证明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D.卡尔文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来自于H2O

解析:

选D 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来自于H2O的科学家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研究的是暗反应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

2.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光合作用中光的作用有(  )

①光合作用的能源 ②催化ATP的分解 ③影响叶绿素合成 ④调节气孔开度 ⑤固定CO2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解析:

选C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参与叶绿素的形成;光照强度可调节气孔开度;光没有催化作用,与CO2的固定无直接关系。

3.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下图表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H])

B.停止光照,叶绿体中ATP和NADPH含量下降

C.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到基质

D.植物在暗处可大量合成(CH2O)

解析:

选D 光合作用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在暗处植物不能大量合成(CH2O)。

4.给予从叶绿体分离出的类囊体膜光照,发现能使草酸铁的Fe3+还原为Fe2+,并有氧气释放。

此实验证明(  )

A.光合作用在类囊体上进行B.光合作用的产物O2来自H2O,而不是CO2

C.类囊体吸收光能后,产生O2和还原性物质D.类囊体上的光反应能产生O2,而暗反应使Fe3+被还原

解析:

选C 由题干可知,类囊体吸收光能后,可以产生O2和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