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 复习论语》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 复习论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 复习论语》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
想,想要
齐:
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
读书人
弘毅:
刚强,勇毅
仁以为己任
仁:
实现仁
把
作为
死而后已
已:
停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
凋:
凋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
能够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恕:
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想要的
勿:
不要
施:
施加
(二)一词多义归纳
1、而:
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但是,却
③任重而道远
表并列:
④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
2、焉:
①见贤思齐焉
语气助词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之”,在其中
3、其:
①其恕乎
大概,也许
表猜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蹲其身
代词,他们的、其中的、
自己的
4、之:
①知之为知之
代词:
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5、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②可以为师矣
做,当
③仁以为己任
当作
二、理解课文
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9、《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10、《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3、写出本课出现的至今还用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②任重道远③死而后已④见贤思齐、
⑤不亦乐乎⑥三人行,必有我师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课外阅读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苟政。
“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横木。
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2)壹似:
很像。
(3)舅:
公爹。
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4)子路:
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5)苛:
苛刻,暴虐。
(6)小子: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识(zhi):
同“志”,记住。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
“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
“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
“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
“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
“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
6.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
请翻译这句话。
1.
(1)经过
(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2.zhì
3.(A)4.孔子5.丈夫的父亲6.老虎很凶猛7.妇人8.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二)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也?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之尉,其谁可为之?
”对曰:
“午可。
“午非子之子耶?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又遂用之。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去私》)
【注释】1.祁黄羊:
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
于:
向2.令:
县官。
3.其:
语气词,无义。
4.而:
同“以”。
5.居有间:
过了些时日。
6.尉:
军事长官。
7.举:
举荐。
8.其谁可而为之:
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
可,合适;
其,语气词,无义。
9.外举:
推荐外面的人。
“外举”二句:
对外人,不因为和他有仇而避不举荐;
对自己,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亲戚而避不推荐。
10.为:
当,担任。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
”祁黄羊说:
“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
”,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10.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谁当南阳县令,他与祁黄羊是什么关系?
11.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谁当尉官,他与祁黄羊有什么关系?
12.祁黄羊推荐的人是否合适?
13.孔子是怎样夸赞祁黄羊的?
14.祁黄羊的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10.推荐解狐为南阳县令。
他与解狐是仇人的关系。
11.推荐祁午为尉官。
他与祁午是父子关系。
12.这两个被祁黄羊推荐的人,国中人民都认为好。
13.孔子说:
多好呀,祁黄羊的话!
对外人不因为同他有仇而不推荐,对自己人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推荐,祁黄羊可以说是很公正的。
14.赞扬了祁黄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三)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
“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之状)不发。
4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指古代文化),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丘说:
“(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孔子说:
“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
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
孔子说:
我并不是生来就懂得这些(知识或道理),因为仰慕和喜爱,所以勤奋的求索。
15.四则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是哪两则?
16.哪一则文字中存在通假现象?
17.试着把上述四则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学习态度:
④;
学习方法:
③。
16.①“知”同“智”。
17.①聪明的人不会疑惑,能看清问题;
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性格乐观;
勇敢的人不会害怕,敢于拼斗。
②孔子说:
“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③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④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地学习才得来的人。
(四)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wěi)曰:
“小时了了(lí
nglì
),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注释】1.孔文举:
孔融
2.诣:
前往;
到3.通:
通报
4.随:
跟随
5.为:
担任6.谓:
告诉
7.诣:
前往,到……去
8.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9.洛:
洛阳10.前:
前往11.是:
所以
12.奇:
感到惊奇13.语:
告诉14.奕世:
几代15.中表亲戚:
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下边的人通报上去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
“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
“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
“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就非常尴尬。
1.给下面加粗词注音。
(1)为(
)司录校(
)尉
(2)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
(3)太中大夫陈韪(
)后至
(4)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谁。
(1)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之:
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司录校尉李元礼接待的客人都是哪些人?
15.孔文举与李元礼之间有什么关系?
他是怎样介绍他们之间关系的?
12.
(1)wé
i
xià
o
(2)yì
(3)wěi
(4)liăo
liăo13.
(1)孔文举
(2)陈韪14.两种人:
一种是才气横溢以清雅著称的人,一种是自己的中表亲戚。
15.没有关系:
孔文举把孔子曾向老聃(李耳)请教学问的事作借口,说成孔姓(自己)与李姓(李元礼)的先辈是师生关系,因此,自己来访也同此例了。
(五)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是鲁孔丘与?
“是也。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为仲由。
“是鲁孔丘之徒与?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同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
“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微子》)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
请简要评析。
【译文】长沮、桀溺并排耕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问渡河的码头。
长沮说:
“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啊?
”子路说:
“是孔丘。
”说: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啊。
“他知道渡河的地方。
”子路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
“普天之下都像这滔滔的河流,谁能改变呢?
况且你跟从躲避世人的人,何不跟随躲避世道的人呢?
”耕着地也不停下来。
子路回去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
“鸟兽我是不能和他们在一起的,但我不认同这些隐士的观点谁又认同呢?
天下如果有道,那我就不会去改变它了。
【答案】1.长沮、桀溺:
避世隐居;
孔子:
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季氏》)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
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二)
(1)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2)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5)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6)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泰伯第八》
(7)孔子曰:
阳货第十七》
(1)
“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
(2)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
(3)
【注释】之: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乐:
以……为乐趣。
好:
喜欢,爱好。
者:
代词,……的人。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
【注释】①逝者:
指流逝的时光。
②斯:
这里指“川”,即河,河流。
③不舍:
不停。
④如:
就像。
⑤昼夜:
白天和黑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引申: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5)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6)
【注释】荡:
清除,洗涤。
坦荡荡:
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戚:
在古代的意思形声。
从戉,从尗,尗亦声。
戉(yuè
),斧子。
第一个戚是指的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别人的。
长戚戚:
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
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7)
【注释】①损:
损害。
②谅:
信实。
③便辟:
阿谀奉承。
④善柔:
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
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
“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论语》是记录____的书,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面带点的词语。
(1)不耻下问
(2)诲人不倦..
(3)吾尝终日不食(4)小人长戚戚..
3.翻译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是什么?
5.孔子认为学习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2.
(1)以„„为耻
(2)教导(3)曾经(4)忧愁3.
(1)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道——爱好——以之为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注释】岁:
年。
之:
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翻译。
岁寒:
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这样。
后:
古意同“不”。
凋:
凋谢。
深层含义:
比喻污浊的社会或艰苦的环境。
松柏:
君子。
【译文】孔丘说:
“(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粗词语。
(1)惑:
(2)忧:
(3)惧:
2.试着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
(1)疑惑;
(2)忧愁;
(3)害怕。
2.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这则是从学习态度方面论述的。
3.不畏严寒,坚强(意思对即可)。
“由(),诲女知之乎!
”(选自《论语·
为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
述而》)
【注释】
(1)由:
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2)女:
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
“仲由,我所教导你的都知道了吗?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如此才算是明智呀!
【注解】悱,fěi:
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
隅,yú
:
靠边的地方,一端。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三)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②知道③记住④知道知道⑤通“智”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
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
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四、比较阅读
(一)
【甲】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