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28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docx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

全国卷1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②.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1分)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14.(1分)津亭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语出《诗·大雅·生民》:

“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路”二句:

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

“一作乡。

”按:

作“乡”非。

黄叔灿云:

“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⑥渺,一作“眇”。

渺然,幽远貌。

作者《题画山水障》诗: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

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宋唐庚《春日郊外》诗:

“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

”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

犹言独自。

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

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

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

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

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

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12.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

(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5分)

2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

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

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

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

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

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

“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

应该这么作答:

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