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22406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x

1、温度传感器可在热敏电阻或集成温度传感器之间选择一种。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不采用A/D转换器进行信号变换

1℃。

3、具有温度传感器失效判断与显示功能。

4、其他功能,尽量考虑降低成本。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通过温度传感器LM35将温度转换成电压信号,经模拟开关,A/D转换,七段译码通过数码管显示温度数值;

信号放大比较后通过蜂鸣器实现报警。

三、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1)温度传感器

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其输出电压和温度线性成正比,其灵敏度为10.0mV/℃,0℃时,输出电压为0V。

(2)温度输出显示部分

计数器输出作为模拟开关的地址对三个传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选通,模拟开关输出经过A/D转换(MC14433)输出。

输出经过七段译码器译码后接数码管显示,DS2,DS3选通个位与十位,三极管Q2、Q3用于提高DS2、DS3驱动能力。

(3)测温点显示和计数器部分

1、振荡器

计数器的clk信号由555接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由于循环显示各测量点的温度时,不能太快,否则肉眼无法分辨,因此选用两个1M的电阻,一个1uF的电容,振荡周期为

T=(R42+2R20)C2·

ln2

=2.08s

2、计数器

三进制计数器由74ls160置数得到,计数器的输出经7段译码后接数码管显示。

为减少芯片的使用,降低成本,同时考虑到数字电路噪声容限很大的特点,此处的四输入与门采用四个二极管和一个上拉电阻得到,由于实验室没有找到专门的反相器芯片,因此采用带有四个二输入或非门的74HC02代替。

3、上电复位

上电复位采用电阻和电容串联产生一短暂的低电平给计数器的load端口,由于74ls160是同步置位的,因此低电平的时间不能太短。

选取的充电电容为22uF,串联电阻为100k,因此时间常数

RC=2.2s

大于振荡周期。

由于还有一个空闲的运放没有使用,为充分使用资源,同时实现复位时间可调,采用将电容产生的复位电压与运放构成电压比较器,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比较电压来调节上电复位的时间。

同样采用二极管与上拉电阻的方法构成二输入与门,使上电复位信号为高电平时,计数置位信号也能控制74ls160的置位端。

计数置位信号

(4)超温报警部分

由于即使室温为20℃,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也只有20x10mV=0.2V,不便于比较,因此先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做一个同相比例放大。

电压信号放大十倍后与3V(设定报警温度为30℃)的基准电压比较,经过或门,再经三极管驱动放大后接蜂鸣器实现报警功能。

4、总原理图及元器件清单

1.总原理图

2.元件清单

温度传感器:

LM35×

3

集成运放:

LM358×

5

电位计:

3296×

模拟开关:

HCF4051

A/D转换器:

MC14433

十进制计数器:

74ls160

或非门:

74HC02

七段译码器:

CC4511×

2

555定时器:

×

1

一位共阴数码管:

QH5011AS×

三极管:

D331×

二极管:

IN407GW×

9

蜂鸣器:

1

电容:

0.01uF×

1,0.1uF×

2,1uF×

1,22uF×

电阻:

100×

14,1k×

2,3k×

3,5k×

2,10k×

4,27k×

3,100k×

4,300k×

5,470k×

1,1Mk×

2

5、安装与调试

由于整体电路比较复杂,调试也是分模块进行的。

初次上电时没有任何反应,后来经过逐步推理,找出电路中存在的问题。

电路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1.初次上电时因粗心将传感器接反,导致传感器发热。

经仔细检查后排除了错误,将传感器接好。

2.由于555有一个起振的时间,而且还比较长(根据设计大约有2至3秒)因此在clk信号没有到达时,显示测量点的数码管是没有显示的。

由于担心电路有问题,上电时间太长会烧毁电路,因此前几次上电都未能看到现象。

3.当数码管有了显示之后,显示的并非数字,而是一些乱码,经过对乱码形状的分析,认为是译码芯片与数码管的f段与g段接反了,经检查果然如此。

更正之后,数码管显示完全正常。

4.检查了A/D芯片MC14433后发现有一个点漏焊了,经焊接之后,A/D正常工作了,显示温度的数码管也有了示数,但是与室温明显存在差距,而且升温幅度比真实的升温速度高许多,经检查发现,错将A/D的个位和小数点位接到了数码管上,经改正后恢复正常。

5.由于每次上电后计数都是从4开始,一直记到0才会进入循环,时间太长,所以考虑做一个上电复位的模块。

在上电复位模块的制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先是设计不合理,导致高电平直接加到了电容两端,没有了充电过程,经改进,添加两个二极管和上拉电阻构成与门,成功起到了上电复位的效果,使计数从1开始。

6.电路焊接中,采用板子上面的叉指结构作为公共的电源和地,大量减少了焊线的使用,使得电路的焊接看起来赏心悦目,这对于复杂的数字电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6、性能测试与分析

温度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温度达到设定的报警温度(30摄氏度)时能够准确报警。

功能部分能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精度在小于±

1℃内。

元件全部都是实验室现有或有其它可替代的,元件利用率较好,没有浪费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