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发生器的设计Word格式.docx
《波形发生器的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形发生器的设计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一:
如果使用文森桥式震荡器产生正弦波,改变震荡频率就需要改变RC常数,要同时改变两个R(在实际电路中,同时改变两个电容的值是很复杂的,而且这样也无法得到一个8KHZ~10KHz的连续的频率),需要双滑动变阻器并且要保证滑动变阻器改变的值完全相同,有一定困难。
问题二:
NE555芯片搭建出来的是一个简单的施密特触发器,输入正弦波之后,输出的脉冲波的占空比是不可以调整的,不满足实验要求的占空比可调的条件。
要是施密特触发器产生的脉冲波的占空比可调会是该电路进一步复杂化。
问题三:
LM324芯片的功放不够,由于有
负载电阻的限制,输出波形的峰峰值不能简单的通过电阻的分压来实现。
鉴于方案二存在的问题能以解决,我们就确定选择方案一的整体思路进行方案的设计。
1.3基本设计任务
用555定时器和四运放LM324设计并制作一个频率可变的、能够同时输出脉冲波、锯齿波、正弦波I和正弦波II的波形产生电路。
(1)四通道同时输出。
每通道输出脉冲波、锯齿波、正弦波I和正弦波II中的一种波形,通道负载电阻均为600欧姆。
(2)四通道输出波形的频率关系为1:
1:
3(三次谐波)。
脉冲波、锯齿波、正弦波I输出频率范围为8kHz~10kHz,正弦波II的输出频率范围为24kHz~30kHz。
输出波形无明显失真。
(3)频率误差不大于10%,通带内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误差不大于5%。
2电路设计
2.1工作原理
NE555构成了多谐振荡器,内部可以产生脉冲波和锯齿波,将锯齿波经过LM324一个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就可以得到所需的锯齿波。
然后让锯齿波输出分别通入由LM324组成的低通滤波器电路和高通滤波器电路,就可得到一次正弦波和二次正弦波。
3各主要电路及部件工作原理
3.1脉冲波产生电路
脉冲波由NE555芯片搭建的多稳态谐振器振动产生,频率可调,为
~
。
参考NE555芯片使用手册可知,芯片输出波形的峰峰值为10V左右。
使用Multisim仿真的脉冲波产生电路如下图1所示。
图1脉冲波发生电路
利用软件进行波形的仿真,得到脉冲波的图形如图2所示
图2脉冲波仿真波形
3.2锯齿波发生电路
在锯齿波发生电路的设计中,原始方案是采用教材中的锯齿波发生电路,是通过调整积分电路的正向和反向时间常数的不同,对输入信号的脉冲波进行积分产生锯齿波(该电路是需要二极管的)。
开始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仿真的。
因为要同时调整正向和反向积分的时间常数,于是我们就想可以在调整脉冲波的输出频率的时候,只改变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的持续时间,然后在锯齿波发生电路中选取合适的电容值,然后就可以讲正向或者反向的电阻值固定,只改变另一方向的电阻值就可以了。
见图3是该方案的仿真电路
图3锯齿波产生电路
见图1,是用NE555产生出脉冲波,然后通过锯齿波产生电路,这里仿真没有选择功放为LM324,未考虑
的负载电阻以及输出的峰峰值。
脉冲波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的参数取值如下
根据NE555芯片的使用手册,有以下有用公式:
根据以上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理论上的各种参数:
在对锯齿波进行仿真的时候,发现波形有些失真,上网查阅资料后得知要是
常数跟脉冲波的时间相匹配才行。
去锯齿波发生电路的参数选择及计算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
为一个
电阻和一个
电位器组成,
取
仿真结果见图4的锯齿波。
图4锯齿波仿真波形
从图4的波形中算出锯齿波的峰峰值为
由于要求负载电阻为
,不能直接进行分压来控制峰峰值为
再用功放来满足峰峰值的要求的话,LM324的四功放无法满足整个电路的需求,因此这种锯齿波的单元电路就被放弃了,需要进行改进。
查阅资料发现了在NE555芯片构成的脉冲波发生电路中就有锯齿波,只需要在该处输出,然后调整峰峰值便可以得到要求的锯齿波。
改进后的电路仿真图如下图5。
图5改进后的脉冲波和锯齿波发生电路
改进后的电路对脉冲波发生电路的参数也进行了调整,让脉冲波的占空比接近一半。
锯齿波发生电路是一个反向比例运算电路,由公式
参数的选择如下:
对该电路进行软件仿真得到理论上的锯齿波波形,见图6。
图中另一个波形是NE555芯片的输出波形。
图6改进电路后的脉冲波和锯齿波的仿真波形
得到的锯齿波的峰峰值约为
,频率与NE555芯片产生的脉冲波频率保持一致,满足实验要求,就完成了锯齿波波形发生电路的理论设计。
3.3正弦波发生电路
在电路的设计初期,一次正弦波,也就是
的正弦波发生电路是采用的是截止频率为
的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电路图见下图
图7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根据截至频率
,查图确定电容的标称值
图8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电路参数选取参考图
查表确定电容
的值,以及
时对应的电阻。
1
2
4
6
8
10
1.422
1.126
0.824
0.617
0.521
0.462
5.399
2.250
1.537
2.051
2.429
2.742
开路
6.752
3.148
3.203
3.372
3.560
9.444
16.012
23.602
32.038
表1-1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参数表
因为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直接从锯齿波发生电路的输出端引入,峰峰值为
,所以
将上列阻值乘以计算出来的
值
进行电路仿真后电路图如图
图9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仿真电路
图9下部分就是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电路(一次正弦波产生电路),蓝色的线分别是滤波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是锯齿波发生电路的输出端,即输入峰峰值为
的锯齿波。
仿真的波形如下图9所示
图10一次正弦波仿真波形
图中,上部分波形是输入的峰峰值为
的锯齿波,下部分是一次正弦波,频率与锯齿波保持一致,但是峰峰值没有达到实验要求的
,有所衰减。
于是对电路的参数重新选择。
修改后的仿真电路图如下
图11改进后的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电路
再次进行波形的仿真,结果如下图:
图12改进后的一次正弦波仿真波形
从仿真结果可以发现,波形的峰峰值又超过了
,对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因为使用的单电源,偏置电阻
影响了原本与地直接只有
的
的阻值,串上了偏置电阻。
根据二阶压控电压源电路的放大倍数公式
进行电阻的调整。
得到的满足条件的峰峰值为
的一次正弦波。
上面的波形是从锯齿波发生电路输出的锯齿波,下面的是经过低通滤波器之后产生的一次正弦波波形,两个波形的峰峰值单位都是
,可知波形在
的仿真结果都满足实验要求。
该部分的仿真设计就完成了。
图13一次正弦波仿真波形
3.4二次正弦波发生电路
二次正弦波的电路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一个通带为
的带通滤波器。
设计该滤波器是采用的无限增益多路反馈(MFB)电路。
该电路的电路图如下所示。
图14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原理图
该电路有以下公式方便参数选择
为了使通带更加平坦,应该尽量使
值大,查二阶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带通滤波器设计用表
归一化电路元件值
电路元件
增益
5
表1-2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参数选择表
参数选择如下:
仿真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图15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带通滤波器)
对电路进行波形仿真时发现,当接入一个波形发生器进行测试的时候,输出的波形不会随着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而变化,始终为
左右,于是想到没有接输入信号,直接查看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波形,结果如下:
图16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的自激振荡仿真波形
仿真的波形图中上面的波形是A端,即输入端的波形,下面的波形是输出端的波形,两个探针A/B分别放在输入和输出端。
这里没有输入的信号,输出却稳定在将近
,可知电路产生了自激震荡。
对电路进行改进,重新选取参数
对电路的波形进行仿真,发现峰峰值比较小,与实验要求差距较大,由
,可知,缩小
的值会使放大倍数
增大,而且对通带的中心频率
影响也较小。
电容值取实验室有的电容
改进后的电路图如下所示
图17改进后的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
对电路进行仿真,查看仿真出的波形结果如下图,由波形可以知道该电路产生的三次正弦波的频率是满足实验要求的,但是峰峰值没有达到要求的9V。
两个波形的峰峰值单位分别是
和
图18三次正弦波仿真波形
4原理总图
图19总体方框图
5元器件清单
表1-3元器件清单
6调试过程及测试数据(或者仿真结果)
为使电路便于调试我们采用分块调试的方法。
6.1通电前检查
电路安装完毕后,经检查电路各部分接线正确,电源、元器件之间无短路,器件无接
错现象。
6.2仿真结果
图20总体仿真波形图
6.3实验结果分析
观察示波器上显示波形,可以看出方波和锯齿波以及正弦波波形良好,没有失真现象,达到了课题的要求。
7小结
本次实验时间较长,在仿真设计电路的阶段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拖慢了实验进度。
在电路仿真设计中,开始没有选取实验要求使用的LM324运放,导致在设计无限增益多路反馈电路时出现了自激振荡而找不到具体的原因。
掌握了单电源的使用方法,以及对单电源电路的参数选择,以及尽量减小单电源偏执电路对原电路影响的方法。
了解了运放的型号不同,参数会有所不同,会很大地影响电路仿真的结果。
在实际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因为电阻、电容值的误差,实际需要进行参数的再次调整,而且有些电路焊接的影响在电路仿真阶段是无法预知的。
8体会
通过这次课设使我学到了很新的东西,知道了怎样去设计电路、调试电路以及对电路进行修正,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课程设计虽然有点难.但是确实能锻炼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理论指实践的能力。
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懂得小心谨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学电子技术基础.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全喜.电子元器件与电子实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何杜成、袁跃进.电机-光电显示-改进应用电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李志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任务书.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2007
【6】杨刚、周群.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