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93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4.

导学号28604012“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提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解析明朝的内阁制是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本身不能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

5.(2018北京学业水平考试)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

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

解析图片主要表明军机处的位置,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

答案B

6.(2017年6月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D.强化地方管理

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

7.

导学号28604013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走向衰退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外来势力入侵中国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解析中国在18世纪“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参考答案

(1)做法:

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

郡国并行制。

(2)关系:

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

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

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

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能力素养拓展

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B.汉代

C.宋代D.唐代

解析从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B项符合题意。

2.《隋书·

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汉高祖分封最终是为了统治的长久,希望同姓亲属能帮助他巩固江山,故D项正确。

汉高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农民起义时没有同姓诸侯帮助秦巩固江山,A项是原因之一,不是目的。

汉高祖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的时期,颁布求贤诏,广招贤才,不可能打击官僚政治,B项错误;

君主专制是指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材料中谈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

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上述局面的出现(  )

A.反映出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B.是唐代藩镇势力扩大的必然结果

C.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促使元朝政府大力推行行省制度

解析由“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故B项正确。

导学号28604014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

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

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

B.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

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从“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可知,反映的是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文官,形成尚文轻武的风气,故B项正确。

5.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解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反映了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

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D项正确。

7.“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

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皇权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8.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皇权从秦到清并不是一直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没有削弱了皇权,而是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D项。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

9.梁章钜《枢垣记略·

规制》中载:

“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

解析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A项正确。

10.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道: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

解析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B项正确。

11.《枢垣记略》载:

“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说明清初(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

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初内阁掌握票拟权,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由此可见清初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B项正确。

12.

导学号28604015“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

A.枢密院B.中书省

解析材料中“无公署”“无专官”,表明其不属于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材料中“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与军机处设于乾清门西,隆宗门以内相符,故D项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实行的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

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意义: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8天的时间,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000多件,共3000多件事情。

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一一处理好。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庭,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奏章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作了什么改革。

什么人协助明太祖处理如此之多的奏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废除丞相。

殿阁大学士。

(2)设立之初仅供顾问;

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

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3)时代特征: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