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26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篇二: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

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

“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

”顾悦回答说:

“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

“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

”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

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

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

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篇三:

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

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有意思。

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

“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

“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

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

”经典的风险控制论。

  读书才是硬道理啊!

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

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

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说:

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

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

  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

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

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

时谈客盈坐。

王粥未弱冠,往见之。

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

“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

”粥便作难。

一坐人便以为屈。

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

文学》)。

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

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

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

  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

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

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

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篇四: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

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

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

“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

”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

“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

”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

”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

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

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

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

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

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篇五: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每一个从教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用爱的教育方法,有气质有涵养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

  上的引领。

但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愿望虽然非常美好,却难以付诸实践。

当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会气愤于他的不懂事理,会恼怒于他的“顽固不化‘,于是原本的耐心宽容就会演变为怒不可遏的指责,原想拥有的气质风度也会荡然无存,不仅自己会恼怒地伤肝伤肺,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学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读了《世说心语2》之后,特别是其中的《处罚的艺术》篇,让我感慨良多。

刘墉先生说许多父母处罚孩子的时候,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就是:

第一,他们要罚,却舍不得,下不了手。

第二,他们会处罚,但是没有一定的原则,好像随他们的心情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

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犯错,但是犯错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古人说”明刑弼教“,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

作为老师,要懂得处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体现合理公正的原则。

处罚时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

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

更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偏爱或成见,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当。

其次,处理事情面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管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违反了既定的原则,都应该让他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再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所谓”赏罚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犯错的空间,身为教师,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让学生大改以前懒散的模样,多点时间,多点劝慰,多点理解,才能让学生慢慢地纠错成长。

  教育之路漫长曲折,教育方法丰富多样。

但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要学习着拥有比家长更多的策略和方法。

而《世说新语2》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现在的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且让我们反思学习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让我们”艺术“起来吧!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比如说他孜孜不倦、礼贤下士、读书很用功等,我也记不住那么多。

世说新语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们学生很烦的那个文章。

  我们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篇六: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

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世说新语一书里记载许多种类,内容有关人的言行轶事,分别有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是有关德行的这一部分。

德行有分很多种,诸如孝顺、人为作风和对金钱的看法……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锄与瓦石不异,华歆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

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

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

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

「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

」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

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

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

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

“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

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

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管是交朋友,或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良好的关系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

这就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平常生活作息正常、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看待、长幼有序……等。

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篇七: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

“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

目的是何物?

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

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

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

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

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

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

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

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

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

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

其实答案可以是:

随时。

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

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篇八: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

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

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

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

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

其大意是这样的。

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

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

婢女还要解释。

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

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

“为什么在泥水中那?

”她回答说:

“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

”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

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

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

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

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

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

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

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

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

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

她毅然为自己申辩。

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

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

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

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

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

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

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

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

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

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

人有问殷中军:

“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

”殷曰:

“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

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

“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

”殷中军说:

“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

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

”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

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

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

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

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

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

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

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

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

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

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文帝十分惭愧。

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

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

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