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6194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 社会工作概述

14

1、含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化助人服务活动。

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1)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①工作态度的科学性。

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以“专业角色”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经意地流露于助人过程中。

②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积累、完善,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套针对不同任务的工作方法,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行政等等。

这些方法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基本规律,经过了无数次助人实践的检验,已成为社会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的工作准则。

③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从接触求助者到接受他的请求,从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到设计工作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前后连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在为达到目标准备着条件,直至实现目标。

(2)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中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或可称为“社会工程学”其中的一门。

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所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工作学科多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

(3)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社会工作对象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为自己服务。

3、社会工作本质:

助人。

它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和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

无论

从出发点、过程,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都是在帮助人。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

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引发的社会问题。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

系。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

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

总之,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

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改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压迫的、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2)社会工作的产生: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

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

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②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则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④随着服务工作的需要,美国纽约慈善学院于1896年开始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

与此同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渐形成了。

3、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①专业特征:

应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

被社会广泛认可。

活动具有专业权威。

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这一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②专业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这个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①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此后发表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工作方法。

②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

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被接受。

③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④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3)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①最初的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通过诊治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在这里社会工作扮演的是补救

的功能。

这就形成了社会工作的“治疗”和救助倾向,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

②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于是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

③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

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工作对象的拓展。

①起初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

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或者说,社会工作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②后来,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这些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

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重要障碍的人,在职业生活中遭受沉重压力而心理上、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的人士等。

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

③随着城市化过程中贫民聚集社区问题的凸显,社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④随着农村贫困等问题进入社会工作的视野,农村社区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⑤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恶化,社会工作也在介入自然环境保护。

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在向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扩展。

(5)理论派别的形成。

①最初,社会工作只是实干家的领地,缺乏对理论的关注。

社会工作对理论的关注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对

自己专业性的证明。

②最初,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是被动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

后来,社会工作也特别注意发展自己的理论,包括实践理论和一般理论。

③这样,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就包括社会哲学层次的宏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的中观理论和实践(微观)理论。

这些理论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社会工作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也形成了

多种理论派别和工作模式,并对社会工作实践给予解释和指导。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

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

在文化价值方面,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例如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

(3)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实行“单位体制”。

政府力图靠正式组织的力量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

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也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责任人,于是政府成为全能政府。

如果说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4)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之民政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被提上日程。

(5)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这就对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教育界紧密配合,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5、重点拓展知识: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1)内容:

①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

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教区亦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自救。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里工作。

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扔在家居住。

⑤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⑥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

a,体力健全的贫民,需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

c,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1834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进行三点修改:

①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所济贫所,由驻伦敦委员下乡进

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

②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较一般工作低。

④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

(3)意义:

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救济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