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9419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该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

1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

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14.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①取代了相权 ②行政效率低下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B.③C.①②D.③④

15.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

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

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16.以下历史现象,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王大令众人曰协田B.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C.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D.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17.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

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

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19.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灿烂辉煌,对下列著作的成就或历史地位的表述,准确地是

A.《农书》——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

B.《授时历》——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C.《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D.《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朱元璋)罢丞相始也”,他设想恢复宰相,使其“摩切(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黄宗羲主张“置相”是为了

A.解决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废除世袭君主制度

C.实现人民主权D.减轻皇帝政务负担

21.下列言论的出现与图6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C.“天理即是吾心”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2.有人称:

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堀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诗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

23.明清王朝社会新旧交替,文化承古萌新。

其中体现出“萌新”特征的是

①《焚书》②《儒林外史》③《明夷待访录》 ④《海国图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

“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7.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D.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28.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以体固中国之用D.宣传西方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29.下列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B.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C.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30.《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是

①主张向西方学习②目的是抵御外国侵略

③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④反映了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下列有关“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

时期

领导阶级

主张或纲领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民主和自由思想贯穿始终B.经历由反封建到反侵略的转变

C.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一致D.体现了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要求

32.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B.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3.清朝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到:

“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

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

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

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

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

这种现象开始改观是在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34.毛泽东说: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5.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事)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发昌机器厂C.湖北织布局D.耶松船厂

36.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进口总值的64.8%,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的18.9%。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D.鸦片贸易合法化

37.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陈独秀、胡适C.孙中山、章太炎D.康有为、梁启超

40.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41.“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

”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42.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

43.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立宪改良

44.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

万担

1836-1838年年平均

1894年

内销

165

171

外销

50

215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列强对华倾销加剧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5.图X可用来说明的主题有

46.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为中国送来近代文明。

”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引进机器生产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7.葛元煦在1876年出版的《游沪杂记》中列举了开埠后人们的各种不良表现:

一耻衣

服不华美……四耻肴馔之不贵;

无耻坐只轮小车……七耻观戏就末座。

这些现象的存在

表明

A.观念上祟洋媚外,新潮时尚B.消费上追求奢华,讲究排场

C.荣辱观是非颠倒,风俗败坏D.价值观日新月异,传统尽失

48.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二、非选择题(52分)

49.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

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你怎样理解儒家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

(4分)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试分析其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6分)

材料二宋儒理学曾给我国民族精神裹上小脚,其中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个。

——李春平《中国科学思想史》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2)材料二中的“正统观念”主要指什么(2分)?

综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理学“给我们的民族精神裹上了小脚”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四“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收天子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

(2分)

50.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

(18)

材料一:

表2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公里

投资额

1545.7万元

1250.9万元

(1)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上述活动的目的;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3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51.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6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

“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

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

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3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谭嗣同认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5分)

答题纸: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49.

(1)

(2)

(3)

50.

(1)

(2)

(3)

5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