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883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阆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阆中中学校2018年春高2017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而铁制工具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此根据材料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战国、秦汉时期。

故答案为B项。

夏商时期铁制工具尚未出现,排除A项;其他两项不符合题干“始于”的要求,排除C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铁制工具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从而运用铁制工具开展水利兴修的活动也只能在此之后,据此确定本题答案。

2.《吕氏春秋·上农》有言: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争霸需求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D与题无关。

作者认为从事商业不利于守和战,即不利于巩固统治,“守”与争霸关系不大,故C错误,B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

A项是在商朝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符合史实;CD两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故选B。

4.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

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

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汉代盐铁专营后,国家通过控制铁器的生产和销售,南方许多部落得以归附,体现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盐铁专营后财政收入提高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削藩”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5.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广东

山东

陕西

直隶

人数

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

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

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分布,体现不出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明显超过北方,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的状元占明显优势,而此时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的时期,体现了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清朝时政治中心在北京,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D.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7.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开埠最早,自然经济瓦解最早

B.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C.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答案】A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埠最早,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瓦解最早,故选A;BCD也是重要原因,但不如A深刻,排除。

8.有资料表明:

“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战前战后的数据比较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并没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故A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道光与咸丰并没有反对中英贸易,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材料中的数据说明英国通过战争并没有实现其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鸦片战争以后,中英贸易并没有很明显的增长,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不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D项排除。

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洋货日益增多……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B正确;当时的中国市场是被动开放,故A错误;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D错误。

故选B。

10.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B.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B

11.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图中瑞蚨祥销售额日趋下降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经济解体,手工业破产

B.英、美等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掠夺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题干图表中瑞蚨祥销售额从1925年开始下降,一直到1949年,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在艰难中曲折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统区官僚资本家疯狂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因此导致其销售额日趋下降,排除A。

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排除B。

长期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其销售额日趋下降的原因。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要知道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商品大量向中国倾销,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手工业破产。

12.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

由此可见

A.自然经济瓦解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至1921年,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这个时间段,着重考查学生对“短暂春天”原因的掌握。

结合材料的叙述,政治方面的民主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政治民主对经济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有学者提出:

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什么?

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小农经济。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将农业与商业对立。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进步。

(3)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商品经济发达。

原因: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

(4)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中“你耕田来我织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基本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

第二小问,小农经济的特点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2)第一小问,关于农商的关系,材料中提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可见反对大家弃农经商,由“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希望大家都从事农业远离商业,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材料中关于农商关系的认识即农商对立。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识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

(3)第一小问,材料中提及“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可见这一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联系所学可知,该时期资本活跃、商品经济发达。

第二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中提取即可,根据材料“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