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877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

一、选择题

1.科研工作者分析了一种小分子有机物样品,确定其含有C、H、O、N、P等元素,推测该样品可能是()

A.蛋白质B.核糖核酸C.脱氧核糖D.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该化合物是小分子化合物,且含有有C、H、O、N、P等元素,因此该化合物最可能是核苷酸。

【详解】A、B、蛋白质和核糖核酸是生物大分子,A、B错误;

C、脱氧核糖虽是小分子,但只含C、H、O三种元素,C错误;

D、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小分子有机物,其含有C、H、O、N、P元素,D正确。

故选D。

2.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的两类重要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的ATP含量比安静时更多

C.同一生物个体内的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是相同的

D.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途径温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

【详解】A、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有一些相同的酶,比如呼吸酶,A错误;

B、ATP在细胞中含量较少且保持相对稳定,在需要能量多的细胞中ATP与ADP的转化速度较快,B错误;

C、同一生物个体内的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不一定相同,比如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最适宜pH不同,C错误;

D、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

故选D。

3.橙子辅导实验小组用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在适宜温度光照强度下向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足量14CO2,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取出一定量的小球藻杀死,分析放射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如下表。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取样时间(s)

放射性物质种类

2

大量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

15

12种磷酸化糖类

50

除上述12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等

A.本实验可用于研究暗反应阶段CO2中碳的转移途径

B.降低温度,获得12种磷酸化糖类的取样间隔时间可能会延长

C.提高14CO2的浓度,获得放射性氨基酸的间隔时间将会明显缩短

D.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等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

该实验是利用放射性的14CO2探究光合作用的碳元素的利用途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时间,因变量是放射性碳元素的分布情况,题表结果表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详解】A、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暗反应阶段CO2中的碳的转移途径,A正确;

B、降低温度,光合酶的活性降低,获得12种磷酸化糖类的取样间隔时间可能会延长,B正确;

C、培养液中14CO2的量是足够的,提高14CO2的浓度,获得放射性氨基酸的间隔时间不会有明显变化,C错误;

D、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等,D正确。

故选C

4.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

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

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线粒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推测被吞噬的细菌可从真核细胞中获取丙酮酸

B.葡萄糖可在线粒体中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氢

C.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D.线粒体内也可能发生转录和翻译

【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

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了。

需氧细菌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详解】AB、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氢,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所以被吞噬的需氧细菌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A正确;B错误;

CD、该需氧细菌进化成了宿主细胞的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由于细菌能独立进行转录和翻译,因此线粒体也可能发生转录和翻译,CD正确。

故选B。

5.细胞自噬过程中,内质网产生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

之后,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融合,自噬体内物质被水解。

科学家观察野生型酵母菌与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在饥饿状态下的区别,得到题图所示结果。

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自噬体形成后将通过胞吐方式将内容物全部排出

B.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C.饥饿状态下,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比野生型酵母菌的存活时间更长

D.自噬体和液泡准确地定位、移动等过程与细胞骨架有关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图细胞结构比较可知,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液泡中形成许多自噬体,故说明酵母菌自噬与液泡中水解酶有关,自噬发生过程中,液泡在酵母菌细胞中的作用和人体细胞中溶酶体的作用类似。

在饥饿状态下,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细胞的自噬体内物质不能被水解,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抗饥饿能力较差,因此在饥饿状态下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存活时间短。

【详解】A、饥饿时细胞自噬主要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物质,自噬体形成后将可通过胞吐方式将代谢废物排出,A错误;

B、自噬体是内质网产生的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的,与液泡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故自噬体与液泡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B错误;

C、饥饿状态下,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获取营养物少,比野生型酵母菌存活时间更短,C错误;

D、细胞骨架不仅能够作为细胞支架,还参与细胞器转运、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细胞骨架中的微丝参与肌肉收缩,自噬体和液泡准确地定位、移动等过程与细胞骨架有关,D正确。

故选D。

6.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维持个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只有衰老的细胞才会发生细胞凋亡

B.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6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蝌蚪尾巴的消失、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等都涉及细胞的凋亡,并非只有衰老的细胞才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

D、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D正确。

故选A。

7.科学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思路和方法的运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C.利用人鼠细胞融合研究细胞膜流动性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分离细胞器的实验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差速离心法: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起始的离心速度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详解】A、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A错误;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实验中有氧和无氧条件是自变量,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B正确;

C、利用人鼠细胞融合研究细胞膜流动性实验中运用了荧光分子标记法,C错误;

D、分离细胞器的实验运用了差速离心法,D错误。

故选B。

8.以下关于自然现象或生产实践中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A.“瓜熟蒂落”的过程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B.高浓度萘乙酸除去麦田中杂草的机理是杂草对其敏感度高

C.摘除棉花的顶芽,使其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D.阴雨天导致传粉受影响,可通过喷洒生长素类似物防止油菜减产

【8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

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

【详解】A、植物生命活动是受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A正确;

B、双子叶植物杂草比单子叶植物小麦对茶乙酸敏感度高,高浓度萘乙酸会杀死麦田中双子叶杂草,B正确;

C、摘除棉花的顶芽,侧芽的抑制被解除,使其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C正确;

D、油菜收获的是种子,阴雨天导致传粉受影响通过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获得无籽果实,不能防止油菜减产,D错误。

故选D。

9.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疼痛机制的发现者DavidJulius和ArdemPatapoutian。

他们发现了感知温度和触觉的受体TRPV1.TRPV1是一种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痛觉受体(一种跨膜蛋白),辣椒素和43"C以上的高温等刺激会引发感觉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痛觉和灼热感。

为研究TRPV1的功能,橙子辅导构建缺失TRPV1基因敲除型小鼠完成相关实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1推测,野生型小鼠对饮水中添加辣椒素的反应有利于小鼠躲避伤害

B.据图2推测,注射辣椒素后引起敲除型小鼠产生灼热感,导致体温上升

C.敲除型小鼠在体温发生变化时不能通过调节最终维持稳态

D.本实验不足之处为没有设置对照

【9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

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详解】A、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会引发感觉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痛觉和灼热感,据图1推测,野生型小鼠对饮水中添加辣椒素的反应是减少饮用辣椒水,有利于小鼠躲避伤害,A正确;

B、注射辣椒素后,敲除型小鼠温觉的受体(通道蛋白)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