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汇总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汇总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纬
线
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长的纬线
低纬度:
~30°
中纬度:
30°
~60°
高纬度:
60°
南北回归线:
23.5°
N、23.5°
S
南北极圈:
66.5°
N、66.5°
S
本初子午线
东经度与西经度划分:
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
20°
W、160°
E
西半球:
160°
E—180°
—20°
W
东半球:
—0°
—160°
E
2、0°
纬线是赤道;
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3、经纬线的数量都是无数条。
4、★★赤道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
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大家想一想,顺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
问题:
判断南北纬?
分析:
向南增大,所以是南纬,
推算0°
纬线(即赤道)在北边
1)——————30°
——————35°
——————40°
判断东西经?
向西增大,所以是西经,
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在东边
2)
40°
35°
经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
90
°
0
北纬(N)
(愈向北愈大)
180°
90
60°
30°
0
180°
东经(E)
(愈向东愈大)
西经(W)
(愈向西愈大)
南纬(S)
(愈向南愈大)
赤道
5、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中纬度
N
低纬度
高纬度
90°
6、★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赤道;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W和160°
E。
7、★中低高纬度的划分:
南北纬30°
和南北纬60°
(四)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经纬网: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
方法:
指明某一地点所在的地理坐标,即经度(东经或西经)和纬度(南纬或北纬)
★书写方法:
地名(经度,纬度)顺序不限,字母大写。
甲:
50°
N
、
;
北半球、东半球;
中(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北温带
乙:
、170°
南半球、西半球;
低(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热带
读出该点的经纬度
1.首先可写出(30°
?
,35°
)
2.分析是南纬还是北纬:
向南增大,是南纬(S)
3.分析是东经还是西经:
向西增大,是西经(W)
4.所以是(30°
S,35°
W)
2、地球的形状是像地球仪那样规则的正球体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地球仪又做成了正球体呢?
答: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但赤道半径比极半径仅长出21千米;
所以,将一个庞大的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成地球仪一样大小,这个误差就几乎看不出来了,即近似一个正球体。
3、为什么国际上规定20°
E所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而不用0°
所成的经线圈呢?
因为20°
E所成的经线圈基本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1.2地球的运动
1、
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周期
意义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
逆时针;
南极上空:
顺时针
(口诀:
北逆南顺)
一天
★①昼夜更替;
②各地的地方时不同;
③地转偏向力
公转
太阳
一年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线
4、★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24小时就能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意义重大。
2时间的差异。
5、★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6月22日)
冬至
(12月22日)
春分(3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直射北回归线
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和秋分都直射赤道
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
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北半球的季节是冬季。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规律:
太阳直射在哪条纬线上,那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90°
,并且从那条纬线向两边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总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半球的季节: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北半球的季节与南半球相反。
有极昼夜现象,终年寒冷
④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北温带
无直射、极昼夜现象,四季分明
热带
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温带
南寒带
6、地球自转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7、地球公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变化现象?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阳光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季;
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短,为冬季;
相反,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季;
而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短,为冬季。
因此,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8、假设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仍有昼夜交替,一天24小时,但是没有了季节变化。
举个例子:
假设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突然停止了公转,那么,北极圈内永远是白天,不再有黑夜,南极圈内永远是黑夜,不再有白天,北半球永远是夏季,南半球永远是冬季。
9、假设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各地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
地球上的温差会很大,处于白天的部分会很热,处于黑夜的部分由于半年没有阳光照射,将会很冷,地球上的农业生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1.3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①表示形式(三种):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②大小比较:
分子为1,分母大,比例尺小,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80km
例:
线段式: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数字式:
1:
8000000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文字式: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③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规律: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
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
200000
B.1:
1000000
C.1:
30000
2、★地图上的方向:
A
B
C
①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②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
指向标所指方向为北方。
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③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A.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辨别南北纬:
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的各点为正南正北。
b辨别东西经:
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的各点为正东正西。
左图中A点在B点的_西北_方向;
C点在A点的_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_西南方向;
B.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
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
的弧定向)
右图中各点的经纬度:
甲(40N,20W)、乙(40N,60E)丙(20S,60E)
甲点在乙点的正西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正北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东南方向。
4、图例: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注记:
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
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海平面
甲
乙
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右图)
A是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
B是乙地的海拔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把地表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陡
缓
密集
稀疏
等深线:
把海洋中深度相等各点连接成的线。
2、★学会画等高线地形图;
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粗略还原地貌形态。
3、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等高线重叠处是陡崖。
4、同线等高;
等高距一致;
等高线闭合。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海拔之差叫做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5、★六种山地地形:
6、★五大地形
海拔(m)
盆地
丘陵
平原
山地
高原
①高原。
海拔大于500米。
面平边陡。
②山地。
高而陡。
③盆地。
海拔无限制。
中低周高。
④丘陵。
海拔200~500米。
低而缓。
⑤平原。
海拔小于200米。
低而平。
7、分层设色地形图:
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或海底高低起伏形态;
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且蓝色愈深海洋愈深;
绿色表示平原,且绿色愈深海拔愈低;
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且黄色愈深海拔愈高。
8、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2.1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比例:
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
但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海陆分布特点:
陆地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集中分布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1、为什么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应该叫“水球”?
古人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①因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所以,在太空上看地球更象个“水球”。
②古人受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世界的方法简陋,只能凭直观视觉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人们的直观感觉陆地比海洋大,所以起名叫“地球”。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
(阴影为陆地)
A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B半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C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D大洋
E海峡
F海湾
①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最大,澳大利亚大陆最小);
②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是最大的岛屿);
③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三面环水,一面与大陆相连(如: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④群岛:
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集合。
⑤内海:
海洋伸进陆地的部分,三面环陆,一面由海峡与大洋相通(如:
渤海);
⑥海峡:
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是重要的海上航道(如:
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
⑦海:
大洋靠近大陆的水域,是大洋边缘部分,所以又称边缘海;
(如:
东海、黄海、南海)
⑧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统称;
(二)七大洲四大洋
1、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2、四大洋:
①大洋:
地球上7/10的水域,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部分称作四大洋。
②名称及大小排序(太、大、印、北)
太平洋:
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
面积第二,形状象个字母“S”;
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
面积第三;
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
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地区;
海冰覆盖,海水浅,跨经度360°
3、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分界:
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
★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
白令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分界:
格陵兰海、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
德雷克海峡。
(三)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
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
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
地面起伏小,坦荡,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
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
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脉带: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丘陵:
地面崎岖,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小;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2、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
欧洲:
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最低;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
西部山地、东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
3、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坡度最平缓的是大陆架,最陡的是大陆坡,最深的是海沟,面积最大的是海盆,最年轻的是海岭。
2.2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围海造田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②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①太平洋板块是唯一的大洋板块,其余均为大陆板块。
②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但三者都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主要山脉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脉是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而成;
落基山脉是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5、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
②分布成因:
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6、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①英国地震很少。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不在板块交界处。
②日本地震频繁。
位于板块交界处。
③红海在扩大。
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且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板块张裂。
④地中海在缩小。
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且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向,发生板块碰撞挤压。
⑤喜马拉雅山形成。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8、世界两大山系: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
②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美洲大陆西部)
3.1 多变的天气
1、天气: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特点:
①短时间经常变化;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候:
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3、风:
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空气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就产生了风;
风向:
是风吹来的方向;
用风向标表示,风尾的指向为风向;
风力:
每一道风尾线表示二级风,风旗(三角形)表示8级风。
7级风用四横表示。
(西北风六级)(北风六级)(东北风八级)
风尾,风尾所在风杆的一端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4、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
5、天气符号(熟记各种符号)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
是大气的冷热程度。
3、气温的观测:
测定工具:
温度计;
测定温标:
摄氏度(℃);
①日平均气温:
是一天中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②月平均气温:
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年平均气温:
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4、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5、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年较差:
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6、等温线:
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7、等温线图:
等温线呈环状闭合式,气温数值内低外高,为低温中心;
气温数值内高外低,为高温中心;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8、气温分布特点:
①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同纬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的统称;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工具:
雨量器;
单位:
毫米(MM);
测量时刻:
8时、20时
日降水量:
一天中,两次测量的总和;
降水量月降水量:
一个月中,每日降水量的总和;
年降水量:
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总和;
对流雨:
发生在赤道地区;
3、降雨的形式锋面雨:
发生在季风区内;
地形雨:
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
4、季节变化:
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异;
年际变化:
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