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804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文言文作业文档格式.docx

4.从写景来看第三自然段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奇”的?

5.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三、对比练习(甲文《三峡》、乙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良多趣味()②属引凄异()

③泠泠作响()④经纶世务者()

2.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

写水是按顺序写的。

乙文则是按写的。

3.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4.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

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一带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5.如果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两文介绍的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两个地方?

简要回答。

22.五柳先生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不知何许人也()②因以为号焉()

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亲旧知其如此()

⑤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⑥期在必醉()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

②表现五柳先生生活的语句是。

③表现五柳先生志趣的语句是。

④“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是。

⑤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下面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嗜酒(shì

)吝情(lì

ng)辄(zhé

B.短褐(hè

)黔娄(qiá

n)欤(yú

C.宴如(yà

n)汲汲(jí

)萧然(xiāo)

D.俦(chó

u)衔觞(shāng)戚戚(qī)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不慕荣利(羡慕)

B.便欣然忘食(高兴的样子)性嗜酒(喜欢)

C.亲旧知其如此(旧交,旧友)造引辄尽(一起)

D.期在必醉(希望,愿望)曾不吝情去留(竟)

6、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D.黔娄之妻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到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8、原文填空。

(1)闲静少言,。

好读书,。

(2),颇示己志。

(3)“五柳先生传”名号来历的原因是。

生活情况。

1.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精神。

2.“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3.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4.《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欣然忘食()

(2)或置酒而招之()

(3)造饮辄尽()(4)以乐其志()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7.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文章中沿用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1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

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1.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的作品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

23.马说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⑷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的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才能积极主动的显露出来;

而在位者识别、任用人才也应该。

3、韩愈的《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⑴“千里马”寓为:

“伯乐”寓为:

“食马者”寓为:

⑵寓有才能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遇:

⑶寓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piá

n)槽枥(lì

)B.粟(sǜ)外现(xià

C.食马(sì

)祗(zhǐ)D.一石(shǐ)辱(rǔ)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C.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D.策之不以其道策:

鞭子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

表并列,可不译。

B.虽有千里之能之:

结构助词“的”。

C.策之不以其道以:

介词,按照。

D.骈死于槽枥之间于:

介词,在。

7、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⑴食马者⑵才美不外现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

8、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9、按要求填空。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⑷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⑸表明千里马遭遇的语句是:

⑹表明食马者无知的语句是:

⑺表明食马者愚妄的语句是:

1.请写一句有关人才的名言。

2.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按要求写对联。

有志;

无才。

有,方显;

无,岂有。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写)

三、对比练习《马说》、《千金市骨》(内容自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2)执策而临之()

(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中“之”字的解释与其他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C.死马且市之五百金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比较阅读《马说》和《千金市骨》,分别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

5.两篇文章都将千里马比喻人才,但写作的目的不同,请分别说明。

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说明他的事迹。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按要求原文填空。

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

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⑴叩问之难:

,⑵旅途之远:

,⑶生活之苦:

2、请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写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嗜学(shì

)既加冠(guà

B.硕师名人(shuò

)叱咄(duō)

C.负箧曳屣(qiè

)绮秀(qǐ)

D.弗之怠(fú

)烨然(yè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疑质理援:

B.色愈恭,礼愈至至:

到达

C.腰白玉之环腰:

腰佩

D.负篋曳屣负:

背着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走送之B.媵人持汤沃灌C.俟其欣悦D.主人日再食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计日以还A.以裘拥覆B.以中有足乐者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俯身倾耳以请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俯身/倾耳/以听。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B.《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一种写在正文前面的文体。

C.《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D.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10、课文中是怎样将自己和“同舍生”进行对比的?

请用原文回答。

同舍生:

作者自己: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俟其欣悦()⑵媵人持汤沃灌()

⑶同舍生皆被绮秀()⑷腰白玉之环()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致⑴无从致书以观⑵专心致志

B.益⑴益慕圣贤之道⑵精益求精

C.患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⑵患得患失

D.辞⑴未尝稍降辞色⑵义正辞严

7.翻译。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9.从本文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25.诗词曲五首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艺术成就。

除《赤壁》外,他还写过《过华清宫》。

B.《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唐诗,抒发了作者对朝代的更迭兴衰的感慨,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千古传诵。

D.《水调歌头》中作者以月抒怀,既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的不满,也体现出其心胸旷达、毫不悲观的性格。

3、按要求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2)《赤壁》一诗中以人物的命运代表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的诗句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被后人赋予新意,表示任何腐朽势力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的生死关且为后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是

(8)《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9)《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对胞弟和天下人美好祝愿之情的句子是

(10)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的下片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11)古诗中有许多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句请举出两例。

(12)《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其中“兴,百姓苦”如何理解?

二、赏析。

(一)水调歌头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苏轼与其弟、其父共称文坛“三苏”。

2.全诗以问句开头,上阙问,下阙问,归根结底是在问。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4.开头四句作者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1.解释字词。

干戈---丹心---汗青---零丁---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

”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诗人的

心情。

3.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4.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赤壁

1.我们学习过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

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3.请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6.小石潭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1)簧竹

(2)为坻,为屿,为堪

(3)参差(4)悄怆,幽邃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B.卷石底以出(翻卷)

C.以其境过清(凄清)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3、下列“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全石以为底

C.卷石底以出D.因以为号焉

4、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下列加点字注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簧竹(huá

ng)清冽(liè

)珮环(pè

i)

B.为坻(chí

)为堪(kān)为屿(yǔ)

C.参差(cēncī)佁然(yǐ)悄怆(chuà

ng)

D.俶尔(shū)翕忽(xī)寂寥(liá

o)

6、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属于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本文是他的的第四篇。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B.如鸣珮环环堵萧然

B.日光下澈下见小潭D.凄神寒骨林寒涧肃

1.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

2.“潭中鱼可百许头”能否改为“潭中鱼百头”?

请简述理由。

3.文章前三段从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

写水时,文中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在写鱼时,写“皆若空游无所依”有何作用?

写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的手法;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的手法;

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修辞,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6.文中描写小石潭的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情感。

7.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8.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9.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0.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的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7.岳阳楼记

⑴百废具兴⑵予观夫巴陵胜状

⑶薄暮冥冥⑷静影沉璧

2、文中写景时,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是;

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有一副对联中说“范希文两字关心”,“范希文”即,“两字”指二字。

3、请摘录几句描写洞庭湖或岳阳楼的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

请举一例也具有这样抱负的人,并写出一句名言来。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谪守(zhé

)淫雨(yí

n)朝晖夕阴(huī)

B.皓月(hà

o)霏霏(fēi)岸芷汀兰(zhǐ)

C.骚人(sāo)潜形(qiǎn)薄暮冥冥(mǐng)

D.怒号(há

o)舟楫(jí

)心旷神怡(yí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前人之述备矣

(3)沙鸥翔集(4)予尝求古人仁之心

7、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用原文填空。

(1)文中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是,。

(2)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

时间上写尽湖光山色的句子,

(3)“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一句照应。

(4)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

(5)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6)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7)与“悲”相照应的八个字,。

与“喜”相照应的八个字,。

(8)动静结合写湖光月色的句子,。

(9)描写的景物中最能表现“悲、喜”二字的句子分别是,

(10)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

(11)“进”指,“退”指。

(12)文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

借代的句子是。

对偶的句子是,。

反问的句子是

,。

(13)重修岳阳楼的盛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去()国怀乡

(3)把()酒临风(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百废具兴()(6)或异二者之为()

(7)而或()长烟一空

2.把“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现代汉语。

3.第五段“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两种心情)

4.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本文选自。

作者范仲淹,字(朝代)文学家和

家。

6.第五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7.文中滕子京被贬却积极治理政事,说明他是一位怎么样的人?

对你有何启示?

8.本文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所作的记,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9.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重点写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10.“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越明年-----兴”一句有什么作用?

12.把第一段分三层,并写出层意。

13.作者赞扬滕子京的句子是什么?

14.文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有何作用?

15.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6.“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写的什么内容?

17.“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有什么特点?

与上文的哪句话照应?

18.哪一句是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文字?

19.“衔远山-----横无际涯”一句写了什么内容?

2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21.“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代什么?

2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23.“或异二者之为”的“者”指的是什么?

2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分别照应前文的哪些段落?

25.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6.“微斯人”中的“斯人”指的是什么人?

27.从第五段中找出四组反义词。

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29.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28.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环滁皆山也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3)云归而岩穴暝暝:

(4)至于负者歌于途负:

2、文中具体写“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春:

夏:

秋:

冬: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者。

4、本文的“乐”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是,二是

,三是。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hè

)觥筹交错(gōng)林霏(fēi)

B.树林阴翳(yì

)泉香而酒洌(liè

)岩穴暝(mí

C.伛偻(ló

u)蔚然而深秀(wè

i)山肴野蔌(sù

D.晦明变化(huì

)颓然(tuí

)酿泉为酒(nià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者休于树。

(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