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原理材料Word格式.docx
《会计原理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原理材料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所需用的通用财务报告.
10.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基本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1.会计主体:
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包含三层含义:
1、企业只能核算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2、企业的经营活动独立于企业的投资者;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有区别的。
12.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13.交易:
企业与外部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价值交换行为.
14.事项:
企业主体内部所发生的价值转移行为.
15.持续经营:
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
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16.会计期间:
为了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7.会计分期按公历算分为: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18.货币计量:
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19.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可靠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原则)3.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纵向对比)4.可比性原则(统一性原则)5.及时性原则6.明晰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
(二)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2.配比原则3.历史成本原则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三)会计惯例修正性要求的原则: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2.谨慎性原则3.重要性原则.
20.客观性:
指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主要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含义。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如实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1.相关性:
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作出有关的经济决策。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
22.明晰性:
指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要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力求使会计信息简明易懂。
23.可比性: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
可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横向对比)需要注意的是:
强调可比性并不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绝对不变。
如果原来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已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的要求,企业就不宜继续采用。
如果存在更为相关和可靠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企业就不宜保持其会计方法不变。
24.实质重于形式:
指企业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这是因为,有时候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
因此,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应反映其经济实质。
(例如:
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25.重要性: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应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重点;
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则可以采用简化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必在会计报表上详细列示。
强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质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这两方面的考虑。
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26.谨慎性:
也称为稳健性,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2.各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3.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27.及时性: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
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满足及时性的要求。
及时性包括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两个方面:
1.及时记录是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应在本期内进行处理,不能延至下一个会计期间或提前至上一个会计期间。
2.及时报告是要把会计资料及时地传送出去,将财务报告及时报出。
28.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制原则):
凡是当期已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对应的为收付实现制)
29.收益性支出:
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即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计入当期损益.(列入利润表)
30.资本性支出:
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计入资产的价值(列入资产负债表)。
31.会计要素:
是对会计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项目。
包括两类:
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收益表要素为收入、费用与利润。
32.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33.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净资产(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
34.资产: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5.资产的分类:
1.按形态分: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2.按其是否表现为货币形态分:
1.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3.按流动性分:
1.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企业发生的不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各项筹建费用)。
36.流动资产:
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37.固定资产: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高。
38.负债:
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9.负债分类:
1.按流动性分:
流动负债(指1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非流动负债(指偿还期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借款)。
40.所有者权益:
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41.所有者的来源: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资本公积、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4.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所有者权益包括本钱(资本)和利钱(盈余)两大部分。
42.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43.损失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44.实收资本:
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的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股本)。
45.资本公积:
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的资本。
包括资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46.盈余公积:
指按国家规定从税后利润(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
包括法定盈余公积(10%)、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5%).
47.收入: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狭义定义)。
内容:
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48.营业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广义收入定义)。
它有各种各样的名称:
销售收入、服务费收入、使用费收入和租金收入等。
49.投资收益指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取的投资报酬。
主要有:
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股票投资的股利收入。
50.狭义的费用: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主要包括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制造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生产经营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51.利润:
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分正—盈利、负—亏损)
52.会计等式:
表明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5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平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不论经济业务如何变化,都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投资人权益=负债+所以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经营成果的平衡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54.会计方法:
指会计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和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55.会计核算的方法:
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56.在一项交易或事项中,企业经济利益减少或所有者权益减少,不一定是费用(如退股)。
在一项交易或事项中,企业经济利益增加或所有者权益增加,不一定是收入(如投资)。
第二章账户的设置和借贷记账法
1.会计科目分为一级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2.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合法性2.相关性3.实用性
3.账户的格式设计: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和摘要,即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和内容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即余额。
4.账户:
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丁”字型、T型)
5.账户分类:
1.按统驭与被统驭关系分类: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2、按是否有余额分:
实账户(资产负债表)和虚账户(利润表)3、按用途和结构分:
盘存账户、结算账户、待处理资产账户、跨期摊提账户、计价对比账户和调整账户等。
6.账户基本内容间的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7.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之间的联系:
前者实账户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后者实前者的具体运用。
两者的区别:
前者仅是账户名称,没有结构,而后者则有一定结构。
8.复式记账法:
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9.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平衡关系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借贷记账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