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5889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入门三字经文档格式.docx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得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她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就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与,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就是一部很有价值得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得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得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她不但有渊博得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就是我国较早得医学类书。

  8、钱乙,就是宋代得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与、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与,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得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

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

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

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士。

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得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

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

著《笔花医镜》,就是一本较好得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得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得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就是以外用药治内病得专著,在浩如烟海得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

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得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就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编著得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三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真善美,就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

一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就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与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

阴阳之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就是相互对立得。

针对人体而言:

内为阴,外为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

“阴在内,阳之守之;

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与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得一切事物,都就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得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

七十七难》提出得“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

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

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与,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循太冲,上膝关,绕阴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

怒伤肝;

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

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

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

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

舌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

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

体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

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

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

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

问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

问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

问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

数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

脉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

弦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

弱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

涩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

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

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表热证,稍恶寒;

寒象重,就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

久慢虚,老弱残,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

阳虚证,常自汗,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八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