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5716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富宁壮族稻作文化追溯

富宁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文山州东部,地处北纬23°

11'-24°

09',东经105°

13'-106°

12′之间,北回归线横肉穿境内。

全县有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等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6%,其中:

壮族人口21.9万人,占56%。

富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9.3℃,年降雨量1199.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03.3小时,无霜期长达327天,最高海拔1851米,最低海拔140米,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河谷区土地肥沃,繁衍物种丰富,更是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

据考证“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河从两旁广泛分布野生稻”,在富宁阿用乡里往大庄村的大箐湾可以找到野生稻,这就说明,富宁壮族很早就与水稻有着不解的渊源。

唐宋以前,境内壮族只有侬、土、沙三个支系,多居东部,南部和北部,原多居高山,宋代大部分移居河谷,开垦农田,种植水稻,聚落稳定。

那时,富宁壮族已懂得并熟悉水稻人工栽培法。

  北宋时期,狄青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后,派沈达坐镇富宁地区,始行军民屯田,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从此山民移居河谷,兴修水利,垦田种稻,同时发展棉业和牧业,普通使用牛耕,生产力迅猛发展。

宋时改延众镇(今百油)为富州,以“土地膏腴,物产繁富”之意命名。

元朝前期,县内壮族首领韦郎达起抗元,广西相邻各州又争夺东北部壮族地区,战乱频仍,三十多年不安定,百业衰落。

中期社会稳定后,剥隘一带的壮族开始从广东引进水车技术,那马河下游的者宁、甲村、剥隘等沿河一带发展水车提水灌溉,扩大了这些地区的水稻生产。

清代后,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司陆续拍卖土地,土地变为农民私有,劳动较为自由,又一次解放了生产力,从此大兴农田水利,农田开垦面积逐年扩大,例如,道光年间初竣的那旦水沟长11公里,灌溉千余亩良田,由于长时间的实践,富宁壮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稻田耕作技术。

现存的犁、耙、谷斗、箩、镰刀、割手刀等,包括石器、木质、竹器、青铜、铁器等耕作工具,灌溉、运输、加工、储藏工具都能反映壮族的稻作农耕。

在季节安排,犁田、耙田、浸种(壮族至今还沿用泥浆和野生植物消毒浸种法)、育秧、栽秧、施肥、排灌、选种、育种、收割、运输、储藏等生产环节都比较完整,这是壮族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出来的丰富种稻经验。

解放初期,富宁壮族人民应用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已十分熟练,水稻品种发展到200多种。

解放后,富宁的水稻种植在各级的支持关怀下,富宁壮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胆改革耕作制度,注重引进新品种,努力提高水稻产量,逐步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人民生活开始好转。

1958年,引进了外地品种10多个,但单产比较低。

1964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不育系开创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新局面。

至此,富宁县在1975年开始引种杂交稻,成为云南省历史上率先种植杂交籼型水稻成功的第一个县,以后,杂交水稻得到广泛推广,壮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种稻新篇章。

  富宁壮族以大米为主要食物,丰富的米饭系列体现了壮族家的饮食文化。

“糇糯”:

五彩糯米饭是壮族传统的美食,每逢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糯米饭,以作赶集、歌会食用或祭祖祭神用;

“糇奋”为粽粑,“糇喜”为答连粑或糯米粑,逢春节、七月节、九月节等特殊加工食用,别具一格。

此外,还有油炸粑、米花、月饼、汤圆等风味食品都是用上等的糯米制作而成,食品之味美。

《史记》称,壮族是“饭稻羹鱼”的民族,富宁壮族同于其他各地的壮族,居住多依山傍水,除有以大米为主食,能加工特色食品外,居住在归朝、剥隘沿河一带的壮族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养鱼,捕鱼作丰富的菜肴。

壮族喜欢饮土酒,妇女喜爱糯米酒,选用精粮伴之特殊制作的土酒药,采用天锅酿制而成,味美醇香;

糯米甜酒则采取糯米煮熟后,放在器皿中撒上酒药盖上野生树叶放置几天酿制而成,每逢劳作回来或客人来访都用土酒、甜酒为饮料送上,壮族饮食与稻米有不解之缘,体现了壮族很深的稻作饮食文化底蕴。

  此外,从《布洛朵》、《狗偷稻种》的传说到壮戏,语言文字以及节日、礼仪、祭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与稻作农耕有密切关系。

壮族的“那”文化,“栏”、“秀帮”、“分”、“摩”、“鸡卜”、“陇梅”、“陇端”等文化诣味都比较浓郁。

壮族农耕意识比较明显,史籍上也记载“唯知耕作,不事商贾”,还有“万门生意不如耕田种地”的鄙商观念。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壮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好的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重信誉、互助团结、热情好客、崇尚勤劳等传统美德得到保护和发扬,鄙商观念也发生改变,勤劳的壮族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经商办企业,搞活农村经济。

富宁壮族人民正在向富裕的道路迈进。

  二、富宁县稻作生产发展过程

  水稻是壮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稻米营养价值高,一般含有碳水化合物75—79﹪。

蛋白质6.5—9﹪,脂肪0.2—2﹪,粗纤维0.2—2﹪,灰分0.4—1.5﹪。

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其所含粗纤维较少,淀粉粒特小,粒质最细。

尤其是稻米煮熟后的胀性和口食性好,更为各种粮食作物所不及,许人们更喜食稻米。

水稻,也是富宁县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8万亩,稻田1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

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6.97%。

因此,水稻在富宁县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富宁县辖15个乡镇145个村委会,以壮族为主的居住着汉、苗、瑶、彝、仡佬等六种民族,少数民族占76﹪;

总耕地面积38万亩,稻田13万亩,稻田占总耕地面积的35%;

地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

总人口38.96万人,农民人均有粮295公斤,人均纯收入969元,是一个纯农业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

  

(一)富宁县水田稻作生产的发展

  解放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刀耕火种,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很低,种植有:

大白谷、小白谷、白谷、农谷、大忙谷、干冻谷、大麻粘、小麻粘、贵阳粘、西洋谷、便谷、杂谷、早谷、香糯、豆糯、高糯、矮糯、西洋糯、长毛糯、冷京糯、红谷、黄奖谷等本地老品种,没有生产技术水平,单产60-100多公斤。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50多年来,富宁县水稻生产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单季稻改为双季稻;

二是高秆变矮秆;

三是常规稻改杂交稻。

  1、单季稻改双季稻

  富宁县1950年成立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在剥隘公社丰洞生产队试种双季稻成功。

  1961年开始有统计资料记载,早稻播种面积为11565亩,每亩平均单产155.6公斤;

晚稻种植9889亩,平均单产64.72公斤。

1978年双季稻生产发展到29640亩,是富宁县双季稻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

早稻单产257.29公斤,晚稻单产122.87公斤;

双季亩产从1961年220.32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80.16公斤,亩增159.84公斤,亩增产72.5﹪;

面积由11565亩发展到29640亩,栽种面积比1961年增加18075亩,增加61﹪。

杂交水稻产量高而得到全面推广。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杂交水稻生育期延长的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伴随着杂交水稻的高产,双季稻的平均亩产也随之提高。

1987年双季稻面积降至13930亩(注:

以晚稻播种面积定为当年的双季稻播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15710亩,减少了112.78﹪;

早稻单产提高到424.44公斤,比1978的257.29公斤增加了167.15公斤,亩增产64.97﹪;

晚稻单产提高到182.6公斤,比1978的122.87公斤增加了59.73公斤,亩增产48.61﹪;

双季亩产由1978年的380.16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607.04公斤,亩增226.88公斤,增产59.68﹪。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杂交水稻在富宁县得到全面推广,双季稻面积进一步缩减,每年均在8000-5000亩,进入21世纪,农民的温饱已得到解决,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双季稻种植面积又进一步缩减,现在只有归朝、剥隘两个镇种植双季稻,每年仅有2000-3000亩。

  2、高秆变矮秆

  富宁县是一个壮族集居的地方,水稻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据1979年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结果,全县共有地方水稻品种52个,其中:

粳稻15个,籼稻37个;

糯稻8个。

  由于解放后,刚进入恢复生产,水稻种植均沿用老品种,单产低。

随着双季稻的推广,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1964年-1981年期间从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元江(云南)、云南省农科院、越南、建水(云南)、文山等12个省和地区引进了65个常规水稻良种,其中:

早稻品种28个、中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23个。

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在推广外引良种的同时,改正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

一改水育秧为温室育秧、铲秧、卷秧、塑料薄膜育秧、湿润育秧;

二改大稀窝栽插为合理密植,进行直行栽插、规格化栽插、拉线分厢栽插,三改每亩栽3000-5000穴为栽9000-12000穴;

四改种田不施肥料为增施肥料,每亩增施农家肥400公斤-720公斤。

开展积造农家肥运动,有的生产队设立了积造农家肥奖励,例如剥隘公社者宁生产队1962年每积造500公斤农家肥奖50分工分。

推广使用化学肥料,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新农业技术。

使全县水稻平均单产从1961年的152.5公斤增加到1981年的276.5公斤,亩增124公斤,增产81.3﹪。

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1961年播种13.54万亩,1981年播种14.14万亩),1981年总产3913万公斤,比1961年总产2066.5万公斤,增1846.5万公斤,增产89.35﹪。

  3、改常规水稻为种植杂交水稻

  1975年,文山籍的翟文涛同志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他在一次参加全国杂交水稻会议时对广西农科院的同志说:

云南的富宁县靠近你们广西百色,是适合籼型杂交水稻栽种,我们(云南)叫富宁县的同志到你们那里要种子去试种;

会议结束,他回到省农业厅后,打电话给富宁。

1976年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派许炳兰同志到广西农科院要来了5公斤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种子,当年在富宁县良种场试验种植2.98亩(由于没有技术经验,秧撒得比较密,栽的也栽得密),成熟时,全州8个县在富宁县召开现场会,州农业局局长赖民立同志带队,进行测产验收,每亩单产达596.7公斤。

富宁县成为了云南省历史上率先种植杂交籼稻成功的第一县。

从1976年到2005年先后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组合29个,杂交水稻的推广为富宁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