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60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文档格式.docx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

出身贵族世家,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定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专心从事历史研究与著述。

主要代表作:

《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邢晓宇,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

主持或主研教育部、自治区和校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编著一部(参编),译著一部(译审)。

主要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翻译等。

丛书名: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515006352

出版时间:

20XX-01-01

版次:

1

页数:

208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购书联系人:

李老师tel:

183********qq:

352513296

第二篇:

旧制度与大革命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theoldregimeandthefrenchrevolution)在中国被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引起热读,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当下的改革处境有关。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的经典名著,原著出版于1856年,中文版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中国的改革,我们常常听到“改革进了深水区”,“改革到了攻坚期”等说法,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剩不多,改革导致了人们普遍对改革产生紧迫感乃至焦虑感。

政治高层抛出“改革红利说”,似乎要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同时政治高层公开推荐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似乎担心改革不成功,反而引发革命。

托克维尔所说的旧制度下的法国,就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产生“红利”、不断改善法国人民生活的政府;

同时却也是一个因为改革而不断引发难以满足的改革诉求,致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革命的政府。

改革可以产生红利,但改革本身绝不必然就是红利。

怎样使改革之利最大化、改革之弊最小化,无疑是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与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但是,在谈论“改革”时,非常有必要区分两种“改革”:

一种是“革命前的改革”,一种是“革命后的改革”。

简单地把中国当下的改革事业比附为法国旧制度下的改革,其实并不允当。

有人把当下中国的改革与晚清政府推行的改革相提并论,显示了同样的思维错乱。

实际上,中国的革命已经发生了,“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当下中国的改革是革命后的改革,是新制度的自我完善。

该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界说大革命的历史意蕴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分析大革命古老的、一般的原因;

第三部分则分析大革命特殊的、较晚近的原因。

它是托克维尔生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但它是一本未竟之作。

显然,托克维尔在书中致力于发掘大革命的原因,但他更关心的问题——大革命的后果,却未及展开。

不过,从他对拿破仑帝国与1848年革命的态度上,不难发现他对革命的后果并不满意。

法国在大革命后出现的政体更迭与社会动荡,离他想望的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相距甚远。

对托克维尔而言,法国大革命本身只是此前一系列已经开始展开的趋向的最终完成而已。

只不过,民主革命虽然把君主制推翻了,但真正的民主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民主革命使得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在民主社会怎样保有自由,却成了更大的难题。

因此,真正值得中国读者关注和思考的是:

大革命所创造的新制度如何不断获得自我完善?

面对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托克维尔致力于探究民主社会中“自由的技艺”,这实质是“革命后的改革”所要面临的问题。

托克维尔最纠结最痛苦的莫过于,他意识到民主是一种出于天意的历史必然趋势,浩浩荡荡,无可阻挡,但他又想不到法国人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保持贵族式的自由。

早先他曾认为美国民主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民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1848年爆发的民众情绪和急剧高涨的社会主义革命热潮,使得民主在法国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面貌使托克维尔对民主感到恐惧。

他在另一本著作《回忆录》(recollections)中说得尤其直白: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

”这实际凸显了自由与民主之间所具有的张力。

而此张力,本质上也就是“贵族制的自由”与“民主制的平等”之间的张力。

托克维尔所热爱的自由,并非后来所说的“消极自由”,而是具有积极政治参与意味的共和主义的自由,是一种具有高贵男子气的政治德性,显示了人性本身的卓越,故而他所期待的民主社会,是一个贵族式的自由得以普遍化、公民普遍享有并实践政治自由与共和美德的社会。

这种主张是因为,与民主相生相随的平等精神会对人性产生一种夷平化的效果,使人的品格趋于同质的平庸。

然而,如果人性所具有的卓越光辉越来越黯淡,以致放弃了对于高贵事物的追求,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呢?

虽然热爱贵族式的“自由”,但托克维尔同时也愿意承认,大革命的必然趋势是谁也无法抗拒的,不能因为革命后的不良后果而否定大革命本身的意义。

正是大革命使“民主”成为唯一正当的现代政治,而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改革与自我完善,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民

主化之后的“民主巩固”问题。

法国大革命这一事件本身所经历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如果从大革命给法国与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大革命仍然尚未终结。

法国在大革命之后经历多次的政体更迭,帝制复辟与共和再造反复进行,直到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才算告一段落。

有一种说法是,1971年,当尼克松向周恩来询问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时,周恩来淡淡地回答: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

”最近,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他的新著《论中国》(onchina)中对此作了更正,认为周恩来所指的是1968年巴黎运动,但这岂非恰恰说明了1968年依然受到1789年精神的感召?

大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性的民主化潮流,直到今天,人们所呼吁的民主化改革,源头上仍与法国大革命构成精神性的关联。

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发生的中国革命,也与法国大革命分享了共同的民主革命精神,但却试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一种更新的新制度。

同样,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革命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革命后的新制度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在二十世纪同样经历了“漫长的革命”,1949年建国后仍一度坚持“不断革命”,甚至改革开放也被认为是“第二次革命”。

今天,我们不能假设,旧制度下的法国君主如果更为审慎就能避免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也不能假设,旧制度下的满清政府如果更为审慎就能避免中国革命的发生,因为从君主主权到人民主权的根本变

迁,乃是托克维尔所说的“天意”。

但如果革命所希望建立的新制度尚未建成,那我们就不能说革命真正获得了成功。

中国在1949年之后对于新制度的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直到当下的改革,中国仍处于这一新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之中。

改革所产生的焦虑与困惑,只有通过新制度的不断更新、创造才能最终消解掉。

托克维尔所提出的自由与民主的矛盾问题,中国固然也需要面对,但中国需要面对的更大的矛盾,乃是当年严复就为之苦恼的富强与自由的矛盾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被提上政治日程,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不过中国革命追求的社会主义事业还禀有一种更高的使命,那就是建设一种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制度,这无疑与托克维尔所期盼的有助于塑造卓越人性的自由技艺有相通之处。

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与改革事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第三篇:

目录概述内容梗概创作历程

1.2.写作背景写作初衷点评鉴赏

1.2.内容探讨学者评论成就与影响

概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原著出版于1856年。

内容梗概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法文原本名称l’ancienré

gimeetlaré

volution(1856),英文版名称有两个:

theoldregimeandtherevolution和theoldregimeandthefrenchrevolution。

创作历程

写作背景

《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

写作初衷

托克维尔的初衷是以十年帝国时期(1804—1814)作为主题,不是重写一部梯也尔式的帝国史,而是试图说明帝国是如何产生的,它何以能在大革命创造的社会中建立起来,凭借的是哪些手段方法,创立帝国的那个人(拿破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他的成就和挫折何在,帝国的短期和深远影响是什么,它对世界的命运,特别是法国的命运起了什么作用?

?

总之,托克维尔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叙述史实。

虽然托克维尔后来放弃了对第一帝国的研究,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旧制度,但是他的分析方法并未改变。

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说,他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

他要以孟德斯鸠为榜样,写一部像《罗马盛衰原因》那样的著作,“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

尽管他也参政议政,但他自信“立言”比“立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

点评鉴赏

内容探讨

1、法国大革命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叠加在一个首都,三中心叠加,有一个中心发生危机,立刻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

美国经济中心在纽约,政治中心在华盛顿,学术中心在波士顿,开车都是一天可达。

闹学潮,基本上在波士顿;

经济出危机,纽约震荡;

政治有风潮,乱在华盛顿。

三者分离,不会叠加在一起引起共振。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奠定了几个中心叠加在一起的大巴黎,一出事就出大事,全法国跟着起事。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学建筑出身的警察局长,奉拿破仑的侄子小拿破仑之命重新规划巴黎市。

他既有建筑师的专业眼光,也有警察局局长的职业需求,故而将巴黎改建为适宜和平居住不适宜起义巷战的城市,将那些适于打巷战的弯弯曲曲小街小路,统统拉直,把马路打宽,一旦有事,不可能像电影《九三年》、《悲惨世界》里面描绘的那样——革命青年一喊,小街两头一堵,就是现成的一个街垒,马队难以冲进去。

他吸取大革命和此后不断革命的教训,把巴黎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今天你们看到的巴黎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的巴黎,而是被警察局长改造过的巴黎。

但巴黎的规模以及巴黎和法国的关系他毕竟改不过来。

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人非常骄傲,一直到现在都这么牛,他们有一句名言,“法国嘛?

法国是巴黎的郊区!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里呈现出病态扭曲。

这是信奉全能主义统治哲学必然带来的后果,一个超级首都,迟早要出大事,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