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岭南Word下载.docx
《寻踪岭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踪岭南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
是来舶的西方文化。
岭南的文化特质,岭南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
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
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就可见得岭南文化独特。
同时也有着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
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岭南画派、岭东画派,又有市井文化;
同时,还要顾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
岭南的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岭东画派、粤剧、潮剧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
电影先从岭南传入,而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奠基者郑正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
岭南教育起步较晚,但宋明办书院风盛。
到了近代更是领教育革命之先。
葛洪在岭南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并有贡献于化学、医学。
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及于全中国以至到世界。
岭南的农技、手工技、医学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中国最早的生态农业,而潮汕人精工细作,种田如绣花。
郑之侨所著的《农桑易知录》更是一本幸存的珍稀古代农书。
西医东渐,中国的西医院、西医学校以及西医生,都岭南最早出现。
岭南民俗与岭南饮食,异于北方,最富于地方特色。
岭南文化中的艺术部分,颇具特色,以粤剧、潮剧和汉剧为例,它们扎根于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边文化,很值得探研。
宗教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
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
广州自古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中外经济活动的频繁往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并向全国各地传播。
因此,岭南地区对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广东现有信教群众96万多人。
其中佛教32万人,道教12万人,天主教20万人,基督教30万人、伊斯兰教2万人。
县以上宗教团体230个,宗教教职人员6200多人,宗教活动场所2400处。
其中,18处宗教活动场所开放为外事参观点。
佛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寺,潮州开元寺,肇庆庆云寺,深圳弘法寺;
道教有广州三元宫、博罗冲虚观、花都广东圆玄道观;
伊斯兰教有广州怀圣清真寺及光塔、先贤古墓;
天主教有广州石室圣心堂、汕头教区主教座堂、深圳天主堂;
基督教有广州东山堂、广东协和神学院、深圳基督教堂。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相当重要而最具特色的部分,近现代岭南商业文化包含了洋务文化、买办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近现代岭南商业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粤籍商人,其构成在地域上有潮汕、广州、客家三大板块,在形态上有粤地商人、外地粤商、香港粤商及国外粤商等四类。
他们在吸收外来因素的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外国的东西。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表现出和睦友爱、守望相助、重礼尚义的人文精神。
由此而促成了岭南商业文化的多方面和多层次,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中西融合特色,其内涵具有开放、交融、包容之态度;
变革、创新、进取之气质;
诚信、团结、凝聚、讲义气的观念;
先进的经营理念,精明、灵活的作风;
趋利务实、讲求实效之理性;
合作互助、联号经营、编织经销网络;
爱国爱乡、热心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等,故能汲取国外先进的物质文明,同时又对内产生较强的辐射。
南商业文化是近代中国商业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
这主要表现在:
引领新潮,开风气之先,强调“实业救国”的爱国理念,创办的大量企业成为所在地粤商经济力量的一种象征;
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派关系密切,是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中最重要的势力之一;
适应性强,融合与扎根于各地,所创建的各类企业、培养的各类人才、新产生的社会习俗等,丰富了所在地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亦遗留了宝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
香港、澳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华侨华人活动、海外移民及中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
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
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材,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很多人都说“食在广州”,想知道问什么吗?
请看下面。
广义的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狭义的粤菜即指广州菜。
岭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广州,味在潮州”这种文化现象,则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涵含了独具特色的粤菜精华、别具一格的岭南饮食风格。
广州人的饮食款式新颖,量少而精,味求隽永,清爽香脆,浓郁极了。
广州菜既聚集了珠江三角洲地方风味的特色,更兼采京、苏、杨、杭、鲁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会贯通而独成一家。
粤菜作为中国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风味而享有盛誉。
“食在广州,味在潮州”,历史悠久,闻名天下。
粤菜形成的历史是由中外饮食文化汇合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不断创新而成的。
南北兼容,中西并蓄,极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
又素以品种之丰,茶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遐迩。
“食在广州”是广州旅游的一大特色,广州的名菜佳肴、美点小吃,对中外游客均有极大吸引力。
粤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复杂,菜式丰富。
它用料广博奇杂,配料多而巧。
山珍海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家禽等可成佳肴。
粤菜的第二个特色是口味清淡,可用“清鲜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风味特色。
这是粤菜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菜肴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美。
粤菜重色彩,求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烧热,加油,把油烧开,炒出来的菜有一种香味),火候恰到好处。
粤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如活蹦乱跳的海鲜、野味,要即宰即烹,原汁原味。
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区分“寒性和热性”,既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文化。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制作精良,勇于创新。
广东人思想开放,不拘教条,一向善于模仿创新,因此在菜式和点心研制上,便富于变化,标新立异,制作精良,品种丰富。
粤菜的菜式还注重随季节时令变化而变异,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浓郁。
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
粤菜具有“杂交”的优势,讲究炮制的方法,粤菜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到目前为止,粤菜的菜式有5400多种,点心有1000多种,风味小吃也有数百种之多。
漫长的岁月,使广州人既继承了传统饮食文化,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工巧、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
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
这无论是按三大菜系,即黄河流域的“鲁菜”,长江流域的“川菜”、“苏菜”和“沪菜”,以及珠江流域的“粤菜”;
还是按四大菜系(即鲁、川、苏、粤四大菜系);
或者是八大菜系(即鲁、川、苏、粤、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粤菜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到现在为止,广州的饮食,无论是食品的品种、质量,酒楼的数量和规模,是饮食环境、服务质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国外也享有盛名。
茶文化,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饮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
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
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
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
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
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
其实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
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也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
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精细,皮松屑薄。
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
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
由于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便是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
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