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224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

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京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转型时期,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立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城乡统筹发展成效初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以区县为单位实现了省定全面小康目标。

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1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8.8亿元,在“十五”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分别超过10000亿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南京确定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重大工程及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8:

46.5:

50.7,在全省率先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4%,软件业务收入预计达到1013亿元,获得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左右;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快速增加,年均分别增长30.2%和33.6%。

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全市人才总量接近162万名。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预计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1128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2.3%。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收,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6.6岁。

推进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轨道交通里程达到85公里,公交运营车辆总数达到6748辆,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31%。

中山陵陵寝、玄武湖公园免费开放。

全民健身工作迈向长效化。

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一城三区建设不断深化,跨江发展战略提速实施,“一带三港”建设和城市建设“三个提升”全面展开,金融、商务、商贸、咨询、中介等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浦口新城、麒麟科技创新园等十大功能板块建设有序推进。

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南京长江隧道、沪宁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中国剪纸(南京剪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成功申办2014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

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全面启动城市主要干道、支路景观化改造,扎实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城乡主要河湖水体质量得到改善。

环保投入持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

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停产关闭203家化工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分别累计下降17.2%、9.2%。

全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416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6%。

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确立了“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

郊县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经济薄弱地区的帮促,市本级五年累计向郊县投入资金131亿元。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国有经济、财政体制、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成功举办一批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

国家批准设立金陵海关,江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1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宁投资企业91家。

预计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6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26.5亿美元,入境旅游者达到130万人次。

表1 南京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452

 

4800

 

13

 

5010

 

13.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元)

 

41579

 

73000

 

>11

 

79390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1.36

 

1.1

 

(-20)

 

<1.1

 

>(-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11

 

400左右

 

13

 

518.8

 

19.7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4

 

 

2.5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4.2:

48.9:

46.9

 

2:

51:

47

 

 

2.8:

46.5:

50.7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比重(%)

 

37

 

50

 

 

5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45

 

3左右

 

 

3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30.6

 

35

 

 

38.4

 

 

专利授权量(件)

 

2162

 

4000

 

 

9150

 

 

城市化率(%)

 

76.3

 

80

 

 

77.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98

 

 

10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3

 

60

 

 

61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5

 

15

 

 

15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3.4

 

90

 

 

100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

 

98.7、95.1、97.8

 

>95

 

 

>9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91

 

>95

 

 

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2.34

 

<3

 

 

2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17.2)

 

 

(17.2)

 

二氧化硫

 

 

 

(9.2)

 

 

(9.2)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74.5

 

>80

 

 

84左右

 

 

森林覆盖率(%)

 

19.5

 

25

 

 

26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

 

47

 

 

45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

 

15

 

 

13.7

 

 

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

 

3左右

 

 

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7.43

 

90

 

 

9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997

 

24000

 

 

28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225

 

10000

 

 

11128

 

 

五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

 

(48.7)

 

(75)

 

 

(108)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25.6

 

30

 

 

31

 

 

农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平方米)

 

42.8

 

45

 

 

49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92.5

 

95

 

 

>95

 

 

说明:

1、带()的为五年累计数;2、从2007年起建设部将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调整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际计算的是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05年数据和2010年规划目标数据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0年实现情况数据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的快速跃升期,是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青奥会、带动南京实现新跨越的决战决胜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冲刺期。

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

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南京“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把握好重大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结构变革的机遇。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产业、金融、能源和投资结构发生变化,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为南京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机遇。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南京作为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门户城市,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集聚发展资源、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

三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

随着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实施,南京港由内河港变为海港,铁路交通由节点城市转变为交通网络枢纽城市,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加了商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强了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四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遇。

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