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
#8226;
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
ngbó
)岷山(mí
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
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
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背诵课文。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
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练习感情朗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
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
让我们大声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四: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
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
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
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大典:
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
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
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
为──—而──—;
为──—而──—。
第三课时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
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
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
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
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
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