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036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述材料分析Word下载.docx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对学习观的影响,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对学生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2.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当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3.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与教学的维度。

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

具体包括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4.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5.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

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6.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分科课程:

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

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正因为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缺陷:

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

第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

定义:

即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评价:

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可以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世界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7.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其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用。

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观点缺乏实验研究的基础,有随意性,臆想性的倾向,在实践中不易把握、操作。

12.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

具体表现: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

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13.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

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

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决定学习的质量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所经历,理解和接受了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

22.要达致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1、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

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5、对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

6、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23.如何实现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方面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

课程整合是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三种课程整合理论:

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科目整合理论主要是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为的是建构学校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

科目整合在进行科目整合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儿童自身。

儿童中心整合理论解放了儿童,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代价的。

注重学科与儿童相统一的课程整合理论,在构建整合的科目结构的同时,也注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要求,把课程内容同儿童的生活经验也进行整合。

24.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是关键因素。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

2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26.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

其一,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意义。

完善课程体系;

其二,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生的意义。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其三,对课程开发参与者——教师的意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四,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校的意义。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其五,在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使用上的意义。

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

答:

(1)心理准备阶段;

(2)感知知识阶段;

(3)理解知识阶段;

(4)巩固知识阶段;

(5)运用知识阶段;

(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28.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各界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认识说变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9.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因此,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

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

30.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主要特点:

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主要矛盾:

①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③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2.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

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

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3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34.如何理解教学模式的作用?

教学模式的作用最主要的在于它起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功能,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畅通联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而言:

一、转化教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基本理论的具体化,相对于教学的基本理论来说,教学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拟;

由于使抽象的理论便于模仿和操作,对广大实际教学工作者在设计和组织各种具体教学活动方面,教学模式就具有了相应的指导作用。

二、提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

个别教学经验经过概括、整理、系统化为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到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发展提供各种个体素材。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2)、观察硬度: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3)、实验研究:

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提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4)、人种学研究:

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