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8715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的要素分析【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本文就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影响关联性的两大要素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进一步探究如何达到最佳关联性,从而达成译者更好的翻译,交际者更好的交流。

关联理论、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和最佳关联性的定义1、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Wilson提出的。

又于1988年,Wilson的学生Gutt发表第一篇关联翻译理论,自此,关联理论开始在翻译学界产生影响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

而关联性是关联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在关联理论下,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Sperber 

&

 

Wilson,1986/1995)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该译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2、关联性、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Sperber&

Wilson指出:

(该译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任何交际都有确定的场合、确定的参与者、确定的话题,这些都是交际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语境。

而参与交际的人也必须对这一情况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对交际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读者或听话者在阅读文本或交际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话语付出努力做出加工,从而使作者或说话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期待相吻合,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赵彦春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指出,要确定交际者的隐含,就是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达到交际的成功。

语境效果越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

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

用公式可表示为:

关联性=语境效果(C)/推理努力(E)

3、最佳关联性

放梦之在《译学词典》中解释说:

好的译本或说话者要向读者或听话者提供最佳的内在关联性。

从译本或说话者的解读来看,读者或听话者理解话语的标准就是在文本话语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

最佳关联就是用最小的推理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深刻地影响着翻译。

在翻译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内外语言专家、学者对其的研究也已经作了很多的讨论。

主要是对关联理论基本概念的阐释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而本文将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影响关联性的两大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促成翻译和交际。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2005年为一个分界线。

2005年以前,学者们都比较注重研究“关联理论是否能解释一切翻译现象”;

2005年以后,关联翻译理论才开始在各个领域真正得以发展。

由于关联理论是一个新的学术名词,也是一个新的理论,目前为止还不是有很多的学者对关联理论更深入的研究。

关联理论是属于认知语用学领域,更多学者在只是在研究语用学的时候会涉及到关联理论。

学术界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最早是西方学者。

Ernst-August 

Gutt于1988年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他的这一论点在翻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Gutt指出,认知效果对交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说话人会很自然地保证他们的交际有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保证交际成功。

问题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差异,这让译文读者较难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问题的解决就是要让读者获得关联而获得成功的交际,译者必须采取额外的措施,付出额外的努力。

而且,是要获得足够的认知相爱哦过,且不需要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朴茨茅斯大学的Sequeiros也在2005年出版了其专著《语用理解对翻译的影响》(Effectsof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n 

Translation)。

该书采用了关联理论的模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描写翻译过程以及如何提高译作的质量,并由此加深了关联理论的研究。

本书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

翻译中语用学的作用、翻译中内容充实和缩略过程的对比、对翻译中的可接受性的判断。

该书认为,翻译除了涉及到两种语言以外,与其他的言语交际行为没有差异,翻译能够被普遍性的言语交际理论所解释;

关联理论提供了解释翻译以及其他形式的言语交际单一和全面的理论模式。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难在《中国翻译》发表《关联与翻译》的书评。

最早把关联理论引进我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

1997年和2001年何自然在广州组织了两次全国关联理论研讨会,这大大推动了关联理论本身和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

我国学者王建国的《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所研究的比Gutt更充实、细致,也更加深入。

他的书,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对翻译交际行为所涉及的过程、结果以及参与者等因素进行了规范或解释性的研究,书中亮点颇多,如译者传递交际者的信息意图意味着传递他的设想,但因原语和译语受众在认知环境上的差异,译者须对传递的设想给与可及性的调整,避免因文化差异或见解差异而导致误解和误译等等。

王建国的《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还涉及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许多具体问题,介绍了不同时期有关关联翻译研究的信息,并对这些问题分别谈了自己的见解。

李占喜的论文(2005)《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以文化意象的翻译为个案,以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的理论体系,从而阐释翻译过程。

李占喜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

译者先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而后在译语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

赵彦春(2005)的《翻译学归结论》首先对当前一些西方翻译研究流派进行了反思,之处文化派等当代译论走错了方向,即偏离了翻译学研究的主体,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存在缺陷,并由此引出了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的翻译学归结论。

赵彦春认为,根据关联理论,确切的翻译定义应该是:

“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是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赵彦春认为,翻译只能寻求最佳关联,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他提出,关联理论框架下对等原则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概念,强调原文本和译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强调翻译的语用和交际属性,效度第一。

从某个角度看,赵彦春的这部著作是他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进一步的发展。

中西方学者对关联理论或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必然涉及关联性以及影响关联性的两大因素。

在关联理论下,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两轮明示-推理过程。

最终使读者或听话者的期待与作者或说话者的意图想吻合,而这就具备了关联性。

公式:

关联性=语境效果(C)/推理努力(E)所体现的就是:

关联性是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的比值,即受这两个因素影响的。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对翻译和交际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关联理论使译者或听话者在翻译或交际的过程中时刻注重着语境效果和自身的推理努力,为达到目的,有意向作翻译工作的学者就会在平时更多地去积累翻译和交际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促成最佳翻译,达到成功的交际。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翻译和交际是当今世界必不可缺的。

异国人员之间的交际需要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译者切不可忽略文化差异等客观因素而觉得翻译很简单。

错误的翻译,不能促进交流,甚至会阻碍交流的正常进行。

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

在翻译或交际中,掌握关联性原则,力求最佳语境效果和最小推理努力,从而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待相吻合,译者读者或说话者听话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让读者或听话者无需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即可成功完成交际。

关联理论对翻译和交际的影响之深刻还有待更多学者去更深的探究,所以需要获取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利于中西方两国人民的更好沟通。

四、参考文献

[1]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话语与译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Relevance:

Cognition 

Context[M],Shanghai:

ForeignUniversity 

of 

Shanghai 

Press,2004.

[3]蔡瑞珍,英汉互译中文化信息处理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邢台学院学报,2006(3).

[4]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现代外语》,1997

(2).

[5]王晓晓,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J],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2010(4).

[6]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7]袁建军等,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语用阐释[A],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8]张帆等,关联理论与翻译[J],新乡医学院,2009(7).

[9]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朱宪超等,译员基础教程如何组建翻译公司[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