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994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docx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

第四章儿科学

五十一、新生儿黄疸

知识要点

1.概念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

2.病因

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如下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为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思考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哪项是正确的:

A、黄疸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B、胆红素每日上升不超过5mg/dl

C、黄疸2周消失

D、黄疸持续时间超过1周

E、早产儿黄疸于3周内逐渐消退

2.关于黄疸的治疗描述正确的是:

A、光疗是治疗黄疸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B、可供给白蛋白,阻止胆红素产生

C、都要使用碱性液,以利胆红素与白蛋白连接

D、在早期使用酶诱导剂可很快降低胆红素

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可使用高效丙种球蛋白降低胆红素

3.引起胆红素脑病主要的原因是:

A、游离非结合胆红素

B、胆绿素

C、结合胆红素

D、光红素

E、尿胆红素

4.以下哪种酶活性增高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之一:

A、丙酮酸激酶

B、Y.Z蛋白

C、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D、葡萄糖醛酸苷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

A、败血症

B、支气管肺炎

C、核黄疸

D、颅内出血

E、破伤风

二、简答题

1.新生儿黄疸分为哪几类。

2.简述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3.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哪几类。

三、问答题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光疗的指证?

4.新生儿溶血型黄疸换血疗法的指证?

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A4.D5.C

二、简答题

1.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2.①胆红素生成过多;②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④肠肝循环增加。

3.①胆红素生成过多;②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③胆汁排泄障碍。

三、问答题

1.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2.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3.①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12mg/dl);②已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若生后血清胆红素>85μmol/L(5mg/dl)便可光疗;③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胆红素>85μmol/L(5mg/dl),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胆红素>103μmol/L(6mg/dl)。

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应换血:

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②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0.7mg/dl)者;③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者;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⑤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指证。

第五十二、体格测量方法

为保证测量值的准确性,宜重复测量2~3次,取平均值。

体重测量

材料准备

婴儿盘式杠杆秤(或电子称)(最大载重10~15kg,精确到0.01kg)

幼儿采用坐式杠杆秤(最大载重20~30kg,精确到0.05kg)

学前儿童采用立式杠杆秤(最大载重50kg,精确到0.1kg)

学龄儿童采用立式杠杆秤(最大称重范围100kg,精确到0.1kg)

操作步骤

1.测量前应校正秤的“零”点。

2.被测者要脱去外衣、鞋、帽,最好仅穿内衣裤测量,否则要扣除衣服重量,冬季注意调节室温。

3.尽量排空大、小便。

4.婴儿取卧位,1~3岁小儿可坐位,3岁以上站立,两手自然下垂,避免摇晃身体或接触其它物体,家长不可扶着被试者,以免影响准确性。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儿童说明测量目的,消除紧张情绪,避免哭闹。

2.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体重秤测量并在测量前校正秤的“零”点。

3.早产儿在进行结果评估时要进行胎龄校正,24月龄后不再校正。

身高(身长)测量

材料准备

婴儿量亲,立式身高坐高计。

操作步骤

一、身长测量

1.选择婴儿标准量床。

2.婴幼儿脱去鞋、袜子、帽子,仰卧于量床底板的中线上,助手将其头扶正,使目光向上,头顶接触头板,两耳在同一水平。

3.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固定小儿两膝使双下肢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贴紧两足跟部,注意量床两侧刻度的读数一致时进行读数,精确到0.1cm。

二、身高的测量

1.选择立式身高坐高计。

2.宜清晨进行。

3.被测儿童脱去鞋、袜子、帽子,仅穿内衣裤,取立正姿势站立的平台上,头部保持正中位置,平视前方,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头,足跟、臀部与两肩胛间同时接触立柱,测量者手扶测量板向下滑动使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同时观察被测者姿势是否符合要求,测量者目光与读数同一水平面时读测量板与立柱刻度交叉数值,精确到0.1cm。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儿童说明测量目的,消除紧张情绪,避免哭闹。

2.3岁以下卧测量身长;3岁以上立位测量身高。

3.早产儿在进行测量结果评估时要进行胎龄校正,40月龄后不再校正。

坐高(顶臀长)测量

材料准备

婴儿量床,立式身高坐高计

操作步骤

一、顶臀长的测量

1.选择婴儿标准量床。

2.婴幼儿脱去鞋、袜子、帽子,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助手将其头部扶正,使婴儿目光向上,头顶接触头板,两耳在同一水平。

3.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小儿两小腿,骶骨紧贴底板,使膝关节弯曲,小腿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底板垂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贴紧臀部,量床两侧读数一致时读数,精确到0.1cm。

二、坐高的测量

1.选择立式身高坐高计。

2.被测儿童坐于坐高计的坐板上,先使身体前倾,骶部紧靠立柱,然后端坐挺身,使躯干与大腿,大腿与小腿成直角,两脚向前平放在地面上,下移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测量者目光与读数同一水平面时读测量板与立柱刻度交叉数值,精确到0.1cm。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儿童说明测量的,消除紧张情绪。

2.3岁以下卧位测量顶臀长;3岁以上坐位测量坐高。

头围测量

材料准备

无伸缩性的软尺。

操作步骤

1.被测者取坐位、立位或仰卧位。

2.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或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儿童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紧贴头部皮肤,经右侧耳上、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与零点交叉的刻度,获得最大头周径,读数精确到0.1cm。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儿童说明测量目的,消除紧张情绪,避免哭闹。

2.长发或梳辫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使软尺紧贴头皮,以免影响准确性。

3.早产儿在进行测量结果评估时要进行胎龄校正,18月龄后不再校正。

4.头围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提示脑积水。

胸围测量

材料准备

无伸缩性的软尺。

操作步骤

1.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取立们,被测者两手自然下垂,目光平视前方。

2.测量者位于小儿前方或右侧,用左手拇指固定软尺零零点于被测者右侧乳头下缘,右手持软尺贴儿童胸壁,经右侧腋下、肩胛下角下缘,左侧腋下、左侧乳头回至零点,读与零点交叉的刻度,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精确到0.1cm。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儿童说明测量目的,消除紧张情绪。

2.对于乳腺已发育的女孩,以右侧锁骨中线与第四肋交叉处为固定点。

上臂围测量

材料准备

无伸缩性的软尺

操作步骤

1.被测者两上肢自然平放或下垂。

2.测量者位于儿童左侧,取左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以软尺轻贴皮肤绕该点水平的上臂一周,读与零点交叉的刻度,读数精确到0.1cm。

注意事项

1.适用年龄:

1~5岁。

2.一般在无法获得身高体重指标时应用上臂围反映机体营养状况。

3.根据上臂围判定1~5岁小儿营养状况的标准:

营养不良<12.5cm,营养中等12.5cm~13.5cm,营养良好>13.5cm。

指距测量

材料准备

有厘米刻度的墙壁或无伸缩性的软尺

操作步骤

1.儿童立位,两手平伸,手掌向前,向两侧伸直,双上臂长轴与地面平行,与身体中线垂直。

2.背紧靠有厘米刻度的光滑墙壁,测量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指距,记录至0.1cm。

注意事项

1.正常人指距值略小于身高值。

2.指距超过身高值1~2cm提示长骨生长异常可能。

皮下脂肪测量

材料准备

皮褶卡钳(皮脂厚度计)

操作步骤

1.常用的测量部位:

①肩胛下角部(背部):

取左肩胛骨下角下稍偏外侧处,皮褶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成45°角。

②三头肌部:

上肢在身体侧面放松下垂,肩峰与鹰嘴连线的中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的长轴平行。

③腹部:

锁骨中线上平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

2.测量时右手握钳,左手用拇、示指捏起测量单位的皮肤和皮下脂肪,捏时两指的距离为3cm,要脂肪与下面的肌肉充分离开,然后用皮褶卡钳测量皮褶厚度,精确至0.5cm。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儿童说明测量目的,消除紧张情绪。

2.皮褶卡钳(皮脂厚度计)在使用前先校正。

皮褶卡钳先将游标移至左端极限位置。

3.读数时先读整数,后读小数,将整数与小数相加等于测量的全部读数。

思考题

一、填空题

1._____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

2.1~12岁儿童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估算体重的公式为_____。

3.体格生长的两个高峰是_____,_____。

4.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每年增长_____。

5.2岁至青春期前身高每年增长_____。

6.头围增长过速提示_____。

7.前囟出生时约为_____,一般_____关闭。

8.皮下脂肪的测量部位:

_____,_____,_____。

9.反映身材是否匀称的指标是_____。

10.用于不同质人群比较的衡量体格生长的方法为_____。

11.既能反映发育水平又适于定期纵向观察的体格评价方法_____。

12.完整的体格评价包括_____、_____、_____。

13.正确进行儿童体格生长评价的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

14.对器材的要求,体重测量前应先_____。

15.婴儿出生身长一般为_____,第一年身长增长约_____,第二年身长增长_____,2岁时身长约_____。

16.坐高(顶臀长指)_____。

17.1岁时头围_____,第二年头围增长_____,2岁时头围_____,2~15岁头围增加_____。

18.头围小见于_____,_____,_____。

19.前囟闭合延迟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0.前囟饱满提示_____,前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