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9217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黄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一做法不能证明“天运”纪年法的正确,故D项错误.

2.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

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2.B

材料反映了随着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蒋介石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军费调拨围剿红军而非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3.

罗马对待意大利半岛上的其他民族非常宽容:

罗马人则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享有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就享有的拉丁公民权,拉丁公民权是一种广泛而不充分的公民权。

这一现象

A.借鉴了雅典的政治制度B.说明罗马法有待发展与完善

C.反映了万民法已经成熟D.激化了平民与贵族问的矛盾

3.B

【详解】材料反映出当时罗马人与拉丁人在享有权利上仍有严格的区别,反映出罗马法有待发展与完善,故选B;

雅典未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故A错;

罗马授予拉丁公民权现象开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而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故C错;

材料主要说明如何解决罗马人和外邦人的矛盾问题,故与D无关。

4.

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

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

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B.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D.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

4.A

【详解】材料主要是借助新疆铁犁考古发现与内地铁犁形制差异,以此发现新疆铁犁明显由内地传入,且由于涉及开发边疆、军事屯田,往往政府将最先进的工具率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屯垦戍边,故选A;

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

C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

5.

随着洋务企业的发展,周围农业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大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

A.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B.加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步伐

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5.B

【详解】从材料“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得知,因为洋务企业的发展使部分城市的工人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故选B;

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在鸦片战争后的外商企业中,A错误;

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D项排除。

6.

19世纪初,在英国的约克郡、诺丁汉郡等地,大批工人在“卢德王”号召下进行了“捣毁机器运动"

,许多涉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

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卢德分子集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与英国陆军发生了冲突。

该运动

A.希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受到启蒙思潮影响

C.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D.影响了近代化进程

6.D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卢德运动破坏机器,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了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

ABC与卢德运动无关,排除。

7.

1960年,英国与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葡萄牙7国,共同组建了七国自由贸易区,抗衡法德;

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99年,欧元问世,但英镑仍是英国的通用货币;

2020年,英国正式退出欧盟。

材料意在说明

A.英国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与重心B.世界格局变化影响英国外交

C.英国外交受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影响D.区域集团化遭到重大控折

7.C

【详解】材料中的七国贸易区体现了英国的大陆均势和大国情怀,受外交理想影响;

加入欧共体体现了英国外交的现实和功利;

脱欧是则从英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不及法德,以及与英国大国理想之间的矛盾和欧洲难民问题等现实出发考虑的,故选C项;

材料现象与美苏争霸无关,故A错;

材料不能体现英国外交受世界格局变化影响,故B错;

材料总共三个部分,综合起来看,区域集团化的挫折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D错。

8.

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8.C

【详解】本题以抗击疫情热点出发,联系古代中国救灾措施。

通过唐代各道救济区域分布表的分析,北方各道接受救济明显高于南方,并非南北灾害发生频率不同,而是封建统治者在救济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保护统治中心,使得救灾政治色彩浓厚,故C正确,排除AB项;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力量,排除D项。

9.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D.实际上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9.C

【详解】材料体现出清朝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强调天下就是中国,这种认识与宋代的认识有所不同,而这一变化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故选C;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A错;

B项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

10.

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成为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问题。

“表面上势同水火,两不相容,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礼”与“法”是不同的治国策略,有本质不同

B.儒家与法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C.“礼”与“法”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本质相同

D.“法”继承了“礼”的规范性但又突破了其保守性

10.D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经历了礼治向法治的转变,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法治思想是对礼治强调规范的继承,同时礼在于维护旧贵族统治具有保守性,而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更具有进步性。

故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探讨二者的本质问题,故排除AC项;

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相互融合的说法与材料“势同水火,两不相容”冲突,排除B项。

11.

伏尔泰相信政治权力及国家领导权应该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希望“开明”君主能动手消灭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

卢梭理想中

国家是一个小型民主共和国,要求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他攻击英国议会制度,认为人民主权不能被代表。

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呈现丰富性和复杂性B.共和制优于君主立宪制

C.启蒙思想影响了后世政权设计D.两者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11.A

【详解】伏尔泰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君主立宪;

卢梭则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民主共和,直接民主,说明启蒙思想呈现丰富性和复杂性,故A项正确;

共和或君主立宪无法分辨哪个更优,B项错误;

材料中卢梭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并未影响后世政权设计,C项错误;

二者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项错误。

12.

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

此次关税改革

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

起步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2.B

【详解】降低进口税率特别是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商品的进口税率,是为了加大中外经济联系,以适应改革和开放的需要,故选B;

A在近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探索,排除A项;

C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建立,排除C项;

这一时期还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一、主观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七年(1729年),吕宋一艘商船因飓风飘至广东南海海面,广东督抚闻讯后即派人送去粮食、蔬菜、淡水等生活必需品,妥善安排船员的生活。

雍正帝对此表示赞扬,并下诏令:

“嗣后凡有外国船飘入内地者,皆着该地方官员询明缘由,悉心照料,动公项给予口粮,修补舟楫,俾得安全回国。

”乾隆时又重申这一诏令。

雍乾时期,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殖民帝国的上层贵族和富商,羡慕中国精湛的丝绸等传统出口商品。

中国运往南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丝绸等商品,正迎合他们的迫切的大量需求。

于是,南洋国家成为中西方国家贸易的中转站。

很多中国商品经此转运到欧洲和美洲各国的市场。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美国人汉密尔顿指出:

如果实行自由贸易,美国确能毫无困难地从国外获得他们需要的工业品,但是,美国自已商品的出口却遭受到许多重大成胁性的障碍。

如果实行保护政策,一方面可以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美国的财富.德国人李斯特反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他认为,各个国家必须根据其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当时德国的新兴产业刚刚发展,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和自由贸易理论就像潮水一般地涌入德国市场,损害了德国的利益。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主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乾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德贸易政策主张的共同之处,井简析其原因。

13.

(1)状况:

与南洋各国贸易繁盛;

国际贸易区域中心之一;

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至欧美;

中国商品受到欧洲市场欢迎。

原因:

清政府鼓励南洋各国来华贸易;

清政府实行开海贸易政策;

南洋国家是中西贸易的中转站;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畅销欧美。

(2)共同之处:

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倡导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自由贸易政策的冲击;

英国工业霸权的压力;

美德在当时相对落后于英法;

美德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详解】

(1)状况:

根据“南洋国家成为中西方国家贸易的中转站。

很多中国商品经此转运到欧洲和美洲各国的市场”得出与南洋各国贸易繁盛,成为国际贸易区域中心之一;

根据“很多中国商品经此转运到欧洲和美洲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