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9157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Word格式.docx

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典题探究]——析典题 学技法

(2019·

高考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思路导引]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类型。

(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层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钻井深8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

(2)题,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多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答案] 

(1)A 

(2)D

[对点演练]——练类题 提能力

湖南三湘名校3月联考)“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

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

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⑤D.①③⑤

解析:

A [材料提及“精灵烟囱”的形成与火山喷发、火山灰和熔岩堆积、风化侵蚀等作用有关。

图中①为沉积物变为沉积岩的堆积、固结成岩过程,②为使岩石变为沉积物的外力作用,④为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的冷却凝固作用。

故A正确。

]

北京东城期中)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2~4题。

2.由乙转化为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作用可能有(  )

A.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B.外力作用、岩浆活动

C.固结成岩作用、岩浆活动

D.重熔再生作用、地壳运动

3.由变质岩转化为甲的过程为(  )

A.先下沉运动后外力作用

B.先上升运动后外力作用

C.先上升运动后岩浆活动

D.先变质作用后岩浆活动

4.图中①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可能是(  )

A.褶皱山脉B.断块山

C.熔岩高原D.三角洲

2.A 3.B 4.C [第2题,读图,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

由乙转化为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作用可能有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故选A。

第3题,读图,丙为岩浆、甲为沉积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

由变质岩转化为甲的过程为先上升运动后外力作用,故选B。

第4题,读图,丙为岩浆、甲为沉积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

①为岩浆活动,图中①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可能是熔岩高原,故选C。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

老关系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

或盆地

(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

山岭(外力作用)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

(1)~

(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路导引]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

难度一般。

(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的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

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

C正确。

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

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答案] 

(1)D 

(2)C

江西八校4月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

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D [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

2.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

T4>

T5B.T4>

T3>

T5

C.T3>

T5>

T4D.T5>

T3

A [图示河流向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

T5。

3.若地层年龄T3>

T2>

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B.背斜山

C.背斜谷D.向斜山

A [若地层年龄T3>

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

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

故可能是向斜谷。

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

完成4~5题。

4.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

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

5.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D 5.A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第4题,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D对。

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

故选D。

第5题,在外力沉积作用下,一般会使得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且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典型地貌

示意图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

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

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

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

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

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

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

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