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08688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考福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资料下载.pdf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9.规律的本质: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具体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10.联系的特点:

普遍性和客观性多样性答:

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11: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14.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1、认识的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6、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7.哲学上的价值: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的基本因素:

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答: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三章1、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

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4、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货币: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6.价值规律的价值表现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

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0、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11、资本循环的阶段一是购买阶段;

二是生产阶段;

三是售卖阶段第五章1、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成本2、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论述题:

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