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上补充习题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语文九上补充习题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九上补充习题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用无声衬有声,正因为山寺入夜万籁俱寂,作者才能静心细听泉声,从中分出许多
层次,由倾听眼前的泉水交响乐进而听出大千世界新陈代谢的主旋律,听出自己的心
音。
五、如“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句,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极
有层次地描写出了泉声的柔曼、清脆、厚重、雄浑与轻重缓急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作为
“山的灵魂”的清泉的赞美之情。
六、游山踪迹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时间
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纵横交错七、本文描摹泉形、泉声综合运用拟人
和比喻的手法,如把泉水的时隐时现比做绕膝的女儿和自己撒娇,再如把钟声和泉声
相应答比做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很得体,十分传情。
问题探究
一、1.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虚写2.文中所列五种现象均为地处亚热带
原生林中的植物为适应环境而求生存、图发展的特殊生命现象,它给人的生命启示可
—1—以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提供通常的思路:
板根———支撑躯干,众擎易举;
藤本———攀附
共生,扶摇直上;
绞杀———你死我活,取而代之;
附生———借“地”生长,同存共荣;
茎
花———另辟蹊径,谋生有道。
二、1.并不多余。
这两段是全文的余韵,既写了自己
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让人们感悟历史和人生。
2.见
仁见智。
好一些:
符合惯常用法,语气连贯,便于诵读;
差一些:
缩短句间停顿,减少读
者思考、回味余地,缺少新意。
二林中小溪
一、与作者不谋而合,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这样,“我”就成为林中小溪奔流过程
的目击者、见证人和代言人,与小溪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在
读者,自会感到身临其境,情满胸襟,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获得诗样的感受和美好的
启迪。
一、1.触动对方。
用拟人手法,给水以生命活力,富有情趣。
2.引起对方
反应。
用拟人手法,把小动物写得灵动可爱,富有情趣。
二、1.①悄悄②暗
暗、默默等2.①闪闪②晶晶、铮铮等三、1.拟人比喻2.设问拟人
四、凝滞死板、安于平庸、丧失激情的生活者敢于搏斗、奋力前行、充满自信、既有
阳刚之气又有柔情之美的奋斗者五、动物:
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黄粉蝶
植物:
花草、开花的柳枝情态(略)六、正确七、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
的方式来述说。
“我”是目击者、见证人,“我”述说了小溪流经树林全程每一段中变化
着的情态,所描写的景物也无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和美学评价。
他把读者拉进
了作品,读者也仿佛随同他作了一次小溪之行。
一、本文中间部分是写溪水经过森林中不同的地形、地貌的地带所呈现出的状
况。
由于作者是以自我的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我们要分清层次,就要理
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从溪水奔流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因而可以这样
划分层次:
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进一层)———
林中景色———(宕开)———展望前景。
二、这段话的前一句,表示对这方土地的深
情留恋。
后一句是解释为何留恋的原因———自我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
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
三、蝉是大自然的一名
成员,歌唱是它们表现生命张力最理想的表达方式。
蝉声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慷慨激
昂,时而缠绵温柔,时而戛然而止。
就像我们的生命,时而忧愁,时而喜悦,时而振奋,
时而怅惘。
从这蝉声里,作者听到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所以说蝉声是“生命之歌”。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一、险峰,奇松,怪石,云海(云雾、烟云),日出,温泉二、1、2略3.飞红滴
—2—翠,是形容红色与翠色在游动、在流淌,这是从高空俯视黄山景色时产生的一种视觉
效应。
一、1.道教传说,神仙运用法术使物变化。
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悟道。
也泛
指启发指导。
2.这里指加以点染而使之生趣,使之美化。
二、1.侵蚀、奇特
2.兴奋、肃穆3.沉醉、诞生三、3、4四、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
花岗石群经日晒雨淋、水流侵蚀后便造就了今日的黄山。
五、黄山松的主要特点
有:
①多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700多米的高山上,还有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
②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③形状千变万化;
④具有顽
强的生命力。
赞赏黄山松所显示出的精神、气派。
六、因为太阳给天下万物以
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还给人们带来
了令人沉醉的美的享受。
一、1.这三段介绍了黄山奇峰,着重介绍了天都峰。
2.第②段中描写的情景
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
天都峰的特点是高和险。
3.具体表现黄山诸景的特点,并
提起下文,为后面对云海的描写伏下一笔。
二、1.鸽群,鸭,鹰隼,柳条。
文章基
调:
淡淡的哀愁,殷切的期望。
2.颜色,声音,动作,心理。
烦躁,焦急。
四画山绣水
一、展现的图景:
清奇峭拔的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
叙述四个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一、1.因为这个分句表陈述,无疑问语气。
2.引起读者注意,利于下文与读
者交流。
二、1.品评烘衬风致神态2.怠慢宝库健壮贮藏
三、笨拙的笔,指笔力低下。
这样用词,既表示自谦,更反衬出桂林山水的神妙和
奇美。
四、过渡段,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由对
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人文景观的特写。
并不多余重复。
这句话前面用了句号,使
之单独成句,以示强调。
五、1.正确2.正确六、“父子岩”“寡妇桥”的传说赞
颂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
“望夫石”的传说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
苦难生活。
作者要让今天的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珍惜今天,畅想未来。
七、开放题。
应扣住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及个人的感悟来谈,也可以
谈对题目“画山绣水”含义的理解和阐发。
一、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
赏景
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
一起,很有些别扭。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
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
—3—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二、1.总的印象:
仙境。
与桂林的山相比———单独
地看:
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
合起来看:
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
颜色
的变化:
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春山:
杜鹃花开了,山体像在绿色的天鹅绒
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与岸上的山相比———山的情貌:
别有一番境界。
山的姿态:
更清晰,不断变化。
2.两者都写了桂林的水,杨朔的《画山绣水》写得比
较略,用了一个比方,要你去想像;
方纪的《桂林山水》刻画得细致,让你如身历其境。
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
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要结合具体作品来看,才能说明用
得是否恰当。
专题气象物候
一看云识天气
一、1.②2.①3.②4.①二、1.象征预兆2.点缀阴森
三、1.改句运用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生
动。
2.改句运用拟人,既比原句准确又生动形象。
四、云的形态变化怎样看
云识天气云和天气总—分—总五、1.作诠释2.引用3.作比较六、
云的种类云的形状、特点位置天气的情况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很高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2000米左右马上就会下暴雨
一、1.主要写云层的疾变和暴风雨的来势迅猛。
用比喻、作诠释。
2.不
能。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用在这里表示“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
雪”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删去“往往”一词,话就说得绝对化了。
二、1.钩钩云指钩
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暖和)、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2.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
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
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
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
散,预示着天晴。
—4—二大自然的语言
一、1.萌2.孕3.匿迹4.载途5.莺飞6.翘二、1.第②句表述有
误,“悬殊”意思是“相差很远”,在它后面再加“很大”一词,造成同义重复的语病。
2.第②句表述不恰当。
这句的“减轻”在前,“避免”在后,重点放在“减轻”而不是“避
免”害虫的侵害上了,因而轻重倒置、表意不当。
三、各段首句依次用的词是:
首
先,第二,第三,此外。
这样做很有必要。
因为这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有大有小,用
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可以清晰地说明它们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诸因素中的轻
重位置,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农业生产。
四、1.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同气候有关
系的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
学,就是物候学。
五、作比较列数字举实例六、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
起着预报农时和季节气候的作用,这就好比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这样把大自然拟
人化,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使读者乐意学习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
七、这
样开头没有离开题旨。
这是作者为了说明物候学的内容特色而精心构思、着意泼墨
的。
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的物候景观,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
图画,且具有动感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
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一、1.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第1段从观测手段和数据意义
两方面说明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的特点;
第2段从反面举例,由于忽视物
候变化没能及时调整播种日期而造成损失,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1.选
段的第1句。
举例子、列数字。
2.“十厘米”是作者经过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