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6812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1.市场体制下可以用计划调节手段(即政府调节手段)。

为什么可以如此?

2.计划体制下可以用市场调节手段。

(五)搅拌机假设

1.搅拌机的作用

2.搅拌机的管理者

1制定规章制度

2排除故障

3微调

3.管理者代替不了搅拌机

4.市场是一个大型搅拌机

5.搅拌机的动力何在?

二、计划体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空想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1.以为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消除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理想社会。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向往计划经济。

(二)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一:

建立计划体制将解决短缺问题

幻想为什么破灭?

1.从供给与生产者积极性分析

2.从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分析

3.从投资风险与无效投资分析

4.从开放与资源转换分析

(三)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二:

建立计划体制将保证公平的实现

1.从“实现共同富裕是最大的公平”分析

2.从机会均等分析

3.从生产要素流动分析

4.从权力是否被滥用分析

(四)计划体制的牢固性

1.政治力量的支持

2.盘根错结

3.舆论的作用

4.迷惑性:

对“大锅饭”的认识

(五)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论点

三、中国的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大讨论的意义。

(二)改革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

农村家庭承包制。

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怎样?

(三)乡镇企业兴起

计划外市场的出现

(四)特区的建立

改革的非自发性

(五)改革转向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

于是出现了改革主线之争。

为此,必须从非均衡理论谈起。

四、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一)均衡与非均衡

1.经济均衡的定义: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价格自行调节,非均衡是局部的、暂时的。

2.经济均衡的前提:

①市场是完善的

②信息是畅通的,人人可得到充分信息;

③价格灵活;

④资源无限供给;

⑤存在拍卖商;

⑥人是经济人。

3.经济非均衡的现实性:

①市场不完善,竞争受限制;

②信息不畅通,并非人人可得到充分信息;

③价格不灵活;

4资源有限;

5并非处处有拍卖商;

6人是社会人。

4.经济非均衡的形式:

①过剩:

有限的市场面临过多的供给者;

②短缺:

有限的资源面临过多的需求者;

③过剩与短缺并存;

④非均衡的刚性。

(钟摆不与地面垂直)强制消灭

缺口,只会引起更大的损失。

(以失业为例,强

制消灭失业,只会牺牲效率)

(二)两类非均衡

1.非均衡分为两类:

第一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

第二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与缺少市场主体条件下的非均衡

2.中国属于第二类非均衡,因此必须以企业改革为主线,而不能以价格改革为主线。

价格全部放开是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

1西德经验不可取

2管不住货币条件下放开价格的后果

3内因与外因,主体与环境

4社会承受力.表面激进与实质激进(表面渐进)

3.中国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由第二类非均衡进入第一类非均衡;

第二步由第一类非均衡向均衡靠拢。

五、产权

(一)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

1.产权改革的含义

产权改革指:

把不明晰的产权变为明晰的产权,从而使传统公有企业变为投资主体明确的、产权得到界定的企业。

2.产权交易的必要性

1公有资产的两种形态(实物形态与货币形态)。

产权交易是资产形态的转换。

2产权交易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消除对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的误解

1公有经济为主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包括资源存量)

2不规范的产权交易应当规范化;

公有资产转让后的去向必须严格监督;

产权交易市场应逐步完善

3“靓女可以先嫁”。

4资产重组。

捕鳗鱼的启示。

4.如何看待“不改革的国有企业也能有效益”?

短暂性的原因何在?

1负责人升迁;

2盲目扩大规模;

3兼并后的包袱;

4“摇钱树”、“小金库”;

5领导班子不团结。

(二)国企改革

1.国家控股的作用

151%的含义;

2公有经济力量大小的标志。

2.国家控股的模式

1

第二种最佳。

为什么?

国家独资公司的控股

2

多元投资主体公司的控股

3环形持股、交叉持股

3.国有股比例适当:

不能把国有股减持视为私有化

1协议转让一部分国有股。

基金吸纳

2上市转让一部分国有股。

3国有股从普通股改为优先股。

股转债问题。

4从企业控股到行业控股。

4.大型国有企业向公司集团的转变

①“挑一个好儿子上市”;

②“弟弟兼并哥哥,把哥哥变成自己的儿子”;

③“通过配股,儿子逐渐消化老子”

六、结构调整

(一)木桶原理

1.短线决定原则。

2.生产要素替代与资产重组

3.原有体制下生产要素替代与资产重组的困难

4.难以调整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

(二)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

1.

量太小,无济于事

活水变死水

何谓增量调整?

增量调整的困难

2.何谓存量调整?

政企不分,产权界定不清——无前提

没有渠道

没有动力:

为谁辛苦为谁忙?

存量调整的困难

(三)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1.市场引导投资

2.投资主体受利益吸引而参加

3.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较

1间接融资:

银行贷款不解决体制问题;

国企吃大锅饭问题。

2直接融资:

企业到证券市场融资,逼企业改制,逼企业提高效益。

七、证券市场

(一)证券市场的作用

1.促进股份制改革

2.为进一步建设筹集资金

3.加速结构调整

4.促进高科技发展

(二)证券市场变动的无规律性

1.“猩猩掷镖”的故事

2.股市能否预测?

3.非零和游戏、“击鼓传花”

4.谁能赚大钱?

(三)证券市场与社会稳定

1.股民希望社会稳定。

上市公司质量,发行审核委员会。

2.读报认真,关心国家大事

3.普及市场经济知识

4.增加就业

5.老年人活动场所之一

八、进一步经济改革三种思路的比较:

(一)思路之一:

调整分配结构

理论依据何在?

分析:

①两种收入差距并存。

②发展是硬道理。

③平均主义再度泛滥。

④“肥猪”的比喻。

⑤“造血”与“输血”。

⑥无法应付加入WTO后的形势。

(二)思路之二:

集中财力

分析:

①财政是水库。

②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③人为组成国有企业集团的教训。

无法应付加

入WTO后的形势。

(三)思路之三:

民间资本介入,加速国企改革

①国民待遇。

消除民间资本介入的障碍。

②如何应付加入WTO后的形势?

制度创新;

资金到位;

技术创新。

③前景。

人气集聚,信心。

第二讲创新与宏观政策目标

一、创新概念

(一)创新的定义

1.熊彼特的贡献(1883—1950)。

创新是指:

1引入一种新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有把发明引入经济生活,并带来盈利,才是创新。

(二)创新的作用

1.经济波动:

创新—盈利—模仿—投资热—盈利机会丧失—经济收缩—再一次创新。

2.推动经济发展

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包括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

二、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

(一)制度创新

1.定义:

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变革。

2.与技术创新的比较:

1相同处:

a.都是一种发明被引入经济之结果。

b.都使创新者得到追加利益。

2不同处:

技术创新与物质资本寿命有关,制度创新则不然。

3.制度创新过程:

1预期利润(潜在利润)的引诱。

2第一行动集团(个人、团体、政府)之形成,作为创新主体。

3方案选择,可行性,利润最大的估算。

4有赖于第二行动集团的帮助。

(如政府、议会或其它服务机构)

5实现制度创新。

4.例证:

①环保收费制第一行动集团—居民,

②工会第一行动集团—工人,

③金融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银行、客户,(如支票应用,

股份制,期货交易)

5.个人从事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二)制度均衡

外界已不存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潜在利润的机会,因此,无论怎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能给从事变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

2.制度均衡被打破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变化(如技术进步),出现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

②制度上出现了新的发明,可以得到潜在利益了。

③有了新的工具,可以得到潜在利益了。

④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

3.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的更替。

三、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

(一)技术创新

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有技术的变革。

2.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

1竞争程度:

技术创新能使创新者在同对手的竞争中获利;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越大;

3融资能力:

越能融资,越能从事大的技术创新;

4垄断性:

技术创新越能持久,短期内不被模仿;

5拥有的旧设备的寿命:

涉及技术创新中的损失大小。

3.关于二板市场的思考:

必要性与要求

4.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不适合:

无法保证技术创新后的持久收益。

2完全垄断也不适合:

无对手威胁,不急于技术创新。

3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最适合。

a.有一定的竞争,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b.有一定的垄断,可以保障技术创新后的收益。

(二)技术推广

1.模仿──指对技术创新的模仿。

模仿者考虑的是风险性、投资额与预期收益。

特别是风险问题,因为技术创新的盈利率只有事后才知道。

2.守成──指坚持原有技术。

守成者考虑的也是风险性、投资额

与预期收益。

模仿越多,守成越少,因为风险小了。

3.S形曲线第一阶段:

试验阶段,多数观望

第二阶段:

模仿者增多

第三阶段:

容易采取技术创新的都搞了,剩下的是难点。

四、创新者

(一)创新者与企业家是同义语

1.家庭经营制的作用与局限性。

“百年老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