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344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docx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

“1+n”

“1+1+……+1”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日常教学思考

【摘要】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教学等五类。

相应地,例题教学贯穿这5类教学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课改中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更多地放在了学习有效性上,数学学科本身又具备其鲜明的特点:

在我们的学案中例题的教学可以说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一方面例题数量占有绝对多的篇幅,另一方面例题的教学时间占整堂课的80%到90%。

因此把例题教好,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道例题加n个后缀”是一种例题教学的思路;“一道例题加一道例题…”也是一种例题教学的思路。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例题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以例题教学为例,着重论述如何实施数学例题“1+n”式在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变式;阶段;选择;讲解;准则;积累;

课本上的一道例题:

浙教版八上《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P58

书本例题:

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

⑴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⑵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ⅰ)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会画简单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4)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2.教学重点:

(1)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想象与判断;

(2)画展开图;

3.教学难点:

(1)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辨认;

(2)表面展开图的应用;

4.学生分析:

(1)学生首次接触空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2)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该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3)从数学过程、数学操作、数学交流、数学空间等方面强化逻辑思维;

(4)学生需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尝试、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ⅱ)教学过程:

如何解决本题呢?

如果就事论事,学生知识的结构完整性达不到要求,只按书本讲例题也显单薄,何不拓展变式延伸呢!

1.问题引入:

例:

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

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

⑴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⑵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2.引子铺垫:

例:

如图是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

如果是,请分别用1,2,3,4,5,6中的同一个数字表示立方体和它的展开图中各对对应的面(只要求给出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玩具”演示,课件引导,展示了立方体展开图的全部可能情况,结论如下:

 

不同的折叠方法对应了不同的填写结果.例题的原本要求是“只要求给出一种表示方法”,而通过各小组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我们的学生可以自然得到多种不同的表示.

3.练习巩固:

例:

判断下列平面图形是否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注:

让学生在“先想一想,再折一折”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展开与折叠”的对应转化,积累经验,建立自己的空间观念.

4.问题解决——谜底:

A在前侧面

 

A在左侧面

 

A在底面

 

5.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对于立方体表面展开图这个概念的形成,由于很难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所以课本先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栏目,让学生把一个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再通过体例、练习和作业题来理解概念,进一步迁移到其他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注重对例题的全方位反思。

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上文提到的几点外,例题教学还具有传授新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的作用。

更重要一点,可以通过对例题解法的分类,归纳,总结若能得到自己得以独到见解,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便方法。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例题教学目的。

6.“变式”的思考:

如果我们改变几何体的形状背景:

(ⅰ)比如在金字塔形的空间里(ⅱ)比如在圆锥形的空间里

侧面展开图为三角形侧面展开图为扇形

 

(ⅲ)比如在圆柱形的空间里

侧面展开图为矩形

 

如果学生条件允许的话老师还可以添加形如圆台、棱台、不规则几何体等等能展开成为平面的几何体供学生发挥,也可以放手学生自己对这类问题的联想。

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一个例题,面面俱到。

开发思维,事半而功倍!

有效教学,众人喜!

“好”例题的概念:

“1+n”中的“1”,就代表一道“好”例题。

上面的例题在教学中满满地占用了一节课,环节紧紧相扣,层层叠进。

同学们复习了很多,又学到了很多。

感觉像是在讲一个例题,但知识点已覆盖全部。

看来,好的例题有着它以下的特别之处(但不必面面俱到):

体现教学基本内容;

课本是教学的核心,严格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严格以符合学生思维基本特点为要求;

指导解题方法和思路;

切合实际,易于方法引导;

满足多层次学生,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

适合归纳总结、研讨、交流、探究;

承前启后,了解、掌握、应用;

问题新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多“变式”,多“解法”,便于举一反三;

主题分支,基于问题,解决新题;

一个问题多种解法,“异曲同工”之效;

“梅开三度”,引人入胜;

广度、深度、趣味度;

设问、反问、问了还想问;

“纲举目张”;

一张鱼网有千个眼,但绝对需要一根主线将他们统统拎起;

一道例题有若干解法,但他往往围绕一个主体思想贯穿而行;

例题教学的理论支持:

(ⅰ)《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支持:

有效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

(ⅱ)俗语说: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同样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切实加强各类型例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形成方法,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ⅲ)在新浙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例题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标准:

1.创设情境性例题;

①直接感官,看得到想得出;②主动接受,提高学生兴趣;

2.设置实验性例题;

①抽象意识,想得出做得到;②动手设计,自主建构知识;

3.设置开放性例题;

①思维创造,做得到摸得着;②探索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4.设置猜想性例题;

①疑难予设,“变”不完留着用;②变换角度,磨练意志和耐心;

5.设置规律性例题;

①敏锐观察,注意归纳综合;②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6.设置应用性例题;

①营造空间,摸得着用得到;②关注事实,学有用的数学。

(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

我们的例题教学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会不自觉地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变形,更会利用课本的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变式”的优势来达到补充和提高。

例题教学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

(ⅰ)例题教学的几个阶段:

例题的选取阶段;

题目涉及知识要点应覆盖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基础性与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教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不必追求偏、怪、难,也不要贪多,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中的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本上的例题采取恰当的增补;

比如:

二次函数补充“交点式”;扇形中补充圆锥侧面展开圆心角公式;

例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

问题:

△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

F是AD上一点,且AF:

FD=1:

5,连结CF并延长

交AB于E.求AE:

EB的值.

解1.有学生提出要过点D作DM∥AB交EC于点M.

用平行将比例转化

易证

.此方法简洁明了,大多

数同学都采用了这一证法。

解2.有学生说也可以向左添辅助线,

于是有:

过点D作DN∥AC

交AB于点N.同理易证.

解3.学生另解:

左右可添,不妨上下添

注:

这样的解法较为复杂,但可以较好

地体现平行与相似的相合.在与教师和

其他同学的争论中有理可依,也是好证法。

 

解4.左右可以,内外能行吗?

过B作BG∥EC,

交AD于G.

注:

学生提出的方法到这里可充分体现平行与相似的结合,且基本了解转化的方法,学以致用。

在解法开放上的探索,使学生

看似东南西北,实质“内外结合,左右逢源”。

例题的选择要遵循思维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课本中的例习题整理归类,恰当地进行延伸、演变;

比如:

在圆与直线的教学中,虽然弱化了对线圆的证明要求,但是从知识的掌握上来讲,教师完全可以将课本所提到的几个性质定理梳理成“线”:

例:

同心圆O中,求证:

AB·AC=PQ·PR

方法一:

作弦心距,复习圆的基本性质;

 

方法二:

作小圆的切线,复习切割线

定理;

 

方法三:

连BQ交大圆O于M、N,复习相交弦定理;

 

方法四:

如图连线,复习割线定理;

 

老师更可以将以上方法总结为如下方法:

方法五:

连OQ,揭示已被弱化的,但依然经典的“圆幂定理”实质。

学生预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注意方法的指导:

(1)怎样分析问题;

(2)怎样理解概念(找出关键的字、词、句,把握其本质等);

(3)怎样看懂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把握解题注意点等);

(4)怎样归纳、小结等;

3.教师的讲解阶段;

①综合法;

根据题目正面推导,它是从问题的条件入手进行思考,这里一般有三个思维层次:

充分利用条件;善于转化条件;积极创设条件。

(1)充分利用条件。

在明处都容易发现,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挖掘隐含条件。

给学生讲明解题过程要使所给的条件全部用上才行,用于解题,才算充分运用了条件。

例如:

方程

的两根都是负数,求m的值。

若只注意题设条件:

两个负根,由韦达定理

得出m的范围就错了。

还应该注意到隐含的条件:

这样就充分地利用了条件。

(2)善于转化条件。

条件与结论相距甚远,那么我们就使条件和结论逐渐靠近,将条件转化为可以更好服务于结论的新面目。

例如:

在解绝对值不等式时,若

,化减

解答时我们必须把

转化为

,再化简:

原式

又如:

方程函数、代数几何的转化。

 

(3)积极创设条件。

走跳棋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过“河”搭“桥”的问题,在没有现成设施的情况下,要巧用有限资源来搭建通道。

例如:

在解决等腰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上,往往搭建一个等腰RT△来解决对高线长的求解或等量证明问题。

并可延伸为平移腰,平移底,作高线,旋转等等。

 

②分析法;

老师可以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它良好的思想方法:

从问题的结论入手。

如何从问题的结论思考呢?

这就需要“反过来想”和“发散开去想”。

反过来想;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主要概念,从后往前想它的定义是怎样的?

根据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特征回想与它们有关的公式、定理、法则是什么?

发散开去想;

找出与题目很接近的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结论或命题来,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是否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初中证明较复杂的几何题经常要联想一些“基本图形”、“生活中的图形”。

提高总结阶段;

①解题规律要总结;

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对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解题策略予以归纳概括,提示学生今后注意运用。

②针对问题,精选练习题;

例如为了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了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了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了拓宽思路,选编多解题等等。

注意避免所谓的“题海战术”;

要认识到“

”。

④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ⅱ)例题教学的实施准则:

1.注重对基本题型、基本模式的训练;

①培优——变化多,思路活,思维能力增长快;

②强化——重基础,助巩固,书本知识掌握好;

③后30%——量较少,易消化,学习压力轻不少。

2.注重数学本质教学,注意适度的形式化;

①常规例题——形式表达,揭示本质;

②经典例题——自主探索,形成意识;

③Popular例题——体会感受,快乐学习。

注重变式训练、一题多解;

①改变条件——不同的方法,共同的结果,解决多知识点问题;

②改变结论——相同的方法,不同的结果,解决数学严谨性问题;

③改变背景——两个国家,两种制度,相同的数据,不同的认识,

解决思维创新问题,提高实战能力。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①放开手脚——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②鼓励革新——只有创造思维的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头脑竞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5.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①立论驳论——讨论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微妙;

②合作交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交流中汲取多信息;

③理性对比——形成竞争,在学习目标和情感目标上你追我赶。

 (ⅲ)挖掘课本资源,积累精彩底蕴:

1.“1+n”式的例题教学是对课本资源的优化,凝结着教师的智慧;

例题需要重新整理。

用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必须采取严谨的治学态度。

①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

②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

③教材中的改编例题是合理的优化和重建;

④例题的选择典型、有效,例题的呈现科学而能够引领价值;

⑤一个老师辛苦的结晶,经历实践的检验,更值得保留。

2.例题教学是整体研读教材的产物,要正确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理性地研究教材,充分深入地钻研教材,应该感性地走向学生,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例题,把握好“度”的尺寸,做“有的放矢”的准备。

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数学教材,其例题编排的层次和顺序会有所不同,要做到知识体系和原有价值的正确把握。

不盲目闭门造车。

①整体性的研读教材,依据例题逐步分析知识点;

②结合学生现实基础,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

③依据例题呈现方式,分清知识点的类型,选择有效教学方式;

(1)集体的;

(2)个体的;

⑤精研每课的例题、习题,区分每课例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⑥揣摩例题原有意图、特点和目的,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

3.例题是课本中的设计,它可成为数学学习的“泉眼”;

多数课本例题都设计由生活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把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重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数学学习,或通过创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学习。

①例题设计呈现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背景;

②例题设计呈现本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概念;

③例题设计呈现发展,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变化;

④例题设计呈现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舞台;

⑤例题设计呈现动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ⅳ)结束语:

1.“好”例题,当然体现在题目本身的科学性上。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

笔者对于一个“老的”但“实在”的话题做了新的思考:

用“1+n”式的方式作为现在的一个教学参考模式,来进行实践。

希望在瞬息变迁的当代,能够开创自己的一些教学作为。

那么多的教学艺术上的突破、举例,不也就是针对于教师的一个个“例题”吗!

对于我们而言,肯定也会选择那些“以一抵百”的方法。

希望自己能在数学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摸索出更好、更优的“药方”来。

2.对于一个一线教师而言,例题的处理可能没有海纳百川般的高瞻远瞩;也可能没有大肆渲染的变化必要。

但作为还在每天“传道、授业;上学、求知”的教师、学生而言,面对一轮快过一轮的教材改革、考试改革,我们当然需要一种“新”的、“更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虽然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于“旧人”可反思;于“新人”可传承。

有限的条件中结合时世变化、总结,我们应该做这“简要”的事。

3.教师的对象最终是学生,对于教学的思考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自身的层面上。

如何应对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如何能更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的三年特点鲜明而又变化快)?

如何能针对学生更合理地量体裁衣?

……这些都将是我们接下来可以深究的问题,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思考不会戛然而止,教育事业更会流光溢彩!

 

参考书目:

1、《数学方法论》作者:

郑毓信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版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李建平《教育发展研究》2003

3、《波利亚解题理论》作者:

乔治·波利亚(GeorgePolya,1887—1985)

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傅道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周济.2006.11

6、《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兼孙晓天2006年12月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