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自学读本摘取课堂教学的奥斯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语文自学读本摘取课堂教学的奥斯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自学读本摘取课堂教学的奥斯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改革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浅谈
内容摘要
摘要:
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改革紧迫任务。
教育被赋予了新的特征,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所以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束缚中解放出来,由学习指导者转变为生活设计者、文化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建构者、教材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教学者转变为学习者、教学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关键词:
教师角色的转变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
G·
吉诺特(Ginatt·
H·
G)曾说过: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体。
”
由此,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那么,21世纪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
传统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知识权威。
多年来,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见解甚至创见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其结果是学生思想的僵化、高分低能。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由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沟通与交流。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年发的互动过程,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并生成课程,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却不再是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受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对他们的工作,要既是最佳编剧,也是最佳导演,既是最佳主角,也是最佳配角,同时还是最佳音响、美工……一句话,教师应该包揽课堂教学奥斯卡的所有奖项。
一、教师应该是一面镜子而不只是一盏灯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像一盏灯一样照出学生外表和心灵的是与非,但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孔子有言:
“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子路》)孟子亦曰: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
万章上》)。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
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俄国教育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被称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康士坦丁·
德米特利耶维奇·
乌申斯基(К·
Д·
Ущинский,1823~1870)曾说: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
”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
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
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
所以教师要自尊、自重、自省、自敬、自立;
倡导仁爱之德,树立无私之德,恪守淡泊之德,弘扬敬业之德,强化博学之德,要时刻牢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展现在学生的周围,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一)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最好教材之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服饰仪容对树立教师威信来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学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信服而尊敬的态度。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从内在心灵、品格学识,到服饰仪容,甚至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乃至使学生受益终身。
因为心灵美只有通过行为美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教师的外部个性特征较其内在品质有更直接的教育影响和示范作用。
所以说,教师的服装本身就是一部美学,能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美育熏染,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服饰仪容就是教师的穿着打扮。
这些生活细节,对教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为人师表者外在美的基本要求,是言传身教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威信与魅力,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
虽然说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服饰仪容就是作为貌相成为学生的第一印象。
因为最先被他人感受的就是一个人的外表,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同样追求并崇尚美好的形象。
一位衣着整洁、举止文雅、仪态端庄、稳重大方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正派、诚实的人;
一位不修边幅、举止粗俗的人,就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不学无术的人。
作为求知中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就会注意到教师的仪表装束,从而在心理上给教师定位,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划定距离。
当然,在以后的接触中,教师的德、才、学、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有所了解,但教师的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能给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也给学生带来美的启迪。
那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服饰仪容呢?
1、教师穿着要符合身份,得体、整洁、大方,以朴素的风貌熏陶学生。
(1)教师的穿着要体现出教师职业的风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这说明教师除了同其他公民一样遵守国家法律外,还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用规范的行为要求自己。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要符合教书育人的职业职责。
教师的穿着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下已形成被社会认可的特有的气质——朴实大方,具有示范性和感染性。
所以教师的穿着就必须符合“教师”的身份,具有“教师”的风范,应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和感受,应让学生感到教师儒雅端庄,落落大方,和蔼可亲,神采奕奕,感到教师充满自信和魅力。
教师通过自己的服饰仪容,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以风度美的熏陶。
(2)教师的穿着要简朴整洁大方
教师的穿着素来以“朴素、整洁、大方”为标准。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和修养的化身,教师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折射出教师内在的涵养、气质、性格、甚至情感的追求。
服饰仪容是一种高级语言,它在你开口之前,便替你表达了自己。
所以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服装一要美观大方,要体现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内涵,肥瘦适度,裸露适度,不穿超短、超透、超露的衣服,二要线条简洁分明,体现朴实、高贵的美,不要过多装饰,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教师的形象也是靠打扮出来的。
当然,打扮的前提是自身文化修养的底蕴,是为人处事、信仰爱好的功底。
只有个人的心灵达到善与美的境地时,打扮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自身的气质和高尚。
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穿着审美情趣,能从衣着穿出品位,穿出个性,穿出职业特色,于朴实大方中现高雅,整洁得体中显内涵,给予学生简朴大方的感染。
(3)教师的穿着要考虑年龄、性格、爱好等因素
“朴实典雅、端庄整洁”,这是从整体上对教师的穿着提出的基本要求。
具体而言,还会有个体的差异,可根据本人的年龄、性格、爱好等,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活动内容和场合需要,把自己打扮得适度、得体,做到高雅而不浮华,朴实而不俗气,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品位和情趣。
就年龄而言,青年教师的穿着要体现出“清水出芙蓉”般的青春靓丽,中年教师要体现出“不管风吹浪打”的稳重干炼,老年教师要体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饱学之士的广闻博见。
青年教师如果衣着款式太沉旧、色调式样太老气,就形成衣着服饰与素质修养失调,破坏和谐美。
同样,如果中、老年教师衣着款式过于时髦,色调过分鲜艳,就会失去朴实大方、稳重端庄之美,给人以不自然、矫饰和浮华之感。
虽说“穿衣带帽,各有所好”,但教师的穿着打扮要显现出教师内在的素质和修养。
教师只有做到学识修养与穿着打扮的和谐统一,才会更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光荣任务。
2、教师的发型化妆应适度
教师的发型化妆应适度,在仪容仪表清洁卫生的基础上选择端庄美观的发型。
女教师上讲台前应化妆,体现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接受教师指导,但教师的发型化妆美观大方即可,切不可浓妆艳抹,追新猎奇,时刻记住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镜子,是一本活教材。
总之,良好的服饰仪容是教师美好心灵、高尚品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职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为人师表必备的素养,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
它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着无限的风光和无穷的魅力。
(二)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苏联教育家米哈伊尔·
伊凡诺维奇·
加里宁(1875~1946)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甚至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可见,教师的人格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正如我们普遍认同的:
教师无个人行为,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效仿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直接影响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
甚至,我们可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活”的教科书。
上有所行,下必甚焉。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田,时时刻刻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对照,成为自己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样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了。
教师不仅仅在学问上要做学生的老师,在行为举止上,也要做学生们的表率的。
我们不能只做“经师”,不做“人师”。
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历程,是一种熏染磨砺的滋润,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
1、优美流畅的语言
这里所说的语言主要是指口头语言,教师的口头语言的总体要求应该是明晰、严谨、规范。
在此基础上,贯穿情感、韵味、幽默,就会使教师的语言更有魅力。
明晰就是要求教师能准确、简炼、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严谨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逻辑性。
语言的明确、简洁、规范、标准,以及逻辑上的合理组织,应该同生动形象的讲述配合起来。
语言要达到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