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05626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法范围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2行政主体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监督和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

3行政主体对社会成员之间的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

四平衡论

平衡论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应"

尽可能在总体上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以建立和维护民主与效率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法的秩序,因此,行政法应该是平衡法。

"

平衡论是目前最有影响,同时也引起较大争议的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的一种学说。

虽然,参与研究者较多,但这一理论至今仍未取得通说的地位。

平衡论的实质,是试图在相对人的权利与行政主体权力的一种角力中得到一种动态牵制与利益均衡。

五行政法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围绕行政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配置并控制行政权,确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行政立法的主体(简答)

中央1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

2国务院各部、委、行、署

地方1省级人民政府

2省会城市、首府市人民政府

3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4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

七行政法渊源中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关行政方面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更集中地规定和表现了行政法规范的内容。

地方性法规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八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和确认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九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

1.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于我国早期归纳的行政合理性原则有类似之处,但比行政合理性原则更便于操作。

狭义的比例原则专指均衡原则,指一项行政职权的行使,虽是达成行政目的的所必要,但是不可给予人民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是将行政目的所达成的利益与侵害人民权益之间,作一个权衡,必须证明前者重与后者才可实施行政行为。

2.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主要适用于授益行政行为的撤消,因为行政相对人因此种行政行为而获得利益,一经撤消将遭受损失,行政机关应当考虑补偿相对人因出于信赖而已受到或将受到的损失。

第二编

一行政主体的四个要件

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国家权利的组织

3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

4能够独立承担法律后果

二公务员的概念(非常重要)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三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形式(重点)

1选任

2委任

3考任

4聘任

5调任

四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行政相对人也称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1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等等。

六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的概念

1羁束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只能严格依法律法规的明确、具体规定,没有选择余地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2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或范围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具体情况选择做出的行政行为。

七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1概念:

行政行为即使被认为是违法的,在有权机关予以撤消或变更之前,行政相对人及其他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否认其存在,都必须姑且视其为有效并且认真笃行的效力。

2公定力是一种推定或假定的法律效力,是对行政主体以外的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而言的法律效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是其于行政效率的保障一般公众,是树立行政的权威和严肃性的需要。

(与刑法的无罪推定原则相似)

八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1:

概念已生效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

对行政行为主体,它要求行政主体不得主意改变自己所作的行政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行政相对人,它要求行政相对人,不得任意请求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否则其请求不被视为有效请求,而不予受理。

(如超过复议或起诉期限的,行政相对人不能再就行政行为的效力提起诉讼。

第三编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取得负有法定缴纳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一定金钱或实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处罚(一节都要看)

三行为罚的概念(与执行罚、代执行的概念不要混淆)

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指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当事人某些特定行为能力和资格的处罚

四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形式。

(1)行政拘留的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并且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行政拘留决定权,其他任何机关均无权实施行政拘留

(2)实施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不能超期拘留(并罚不得超过20日)

(3)实施对象只能是违反行政管理规定,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自然人,而不能适用法人,对法人代表进行进行行政拘留,只能是因为他个人违反了治安管理秩序,而不能代表法人

(4)在适用程序上,必须经过传唤、讯问、取证、裁决、执行等程序

(5)行政拘留的设定权只能是法律,其他法规、规章都无权设定这种处罚

五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的区别

1二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保证性措施,其本身不具有惩罚性;

而行政拘留是依据行政法律作出的行政处罚,其本身具有惩罚性。

2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案件中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是即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

而行政拘留适用于其违法行为按照相应的行政法律应予以惩戒的人,该人的违法行为尚不构成刑事犯罪。

3二者适用目的不同,适用刑事拘留的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而行政拘留的目的是处罚和教育一般违法行为的人。

4二者羁押期限不同,对于一般现行犯、重大嫌疑分子,刑事拘留的最长期限是14天,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最长拘留期限为37天;

而行政拘留的最长期限是15天。

六劳动教养

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但是尚不够刑事处罚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处罚措施。

劳动教养的期限是1至3年,必要时可以延长1年。

2需要实行劳动教养的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审查决定

七职能分离原则

1行政处罚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应当分离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各个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自己权限范围内的那部分行政处罚权,不允许任何一个行政主体自己为自己设定行政处罚权。

2在较重大的行政处罚中,行政处罚的调查、检查人员和行政处罚的决定人员应当分离。

(如听证的主持人)

3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应当分离。

八简明程序适用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即违法事实简单、清楚、证据充分、没有异议;

2有法定依据,即必须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文规定可以处以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3处罚种类为警告和少量数额的罚款,公民为50元以下罚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1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听证程序的适用对象

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和较大数额罚款。

十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行政强制执行,系指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决定所设立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措施。

十一代执行(或者代履行)的概念

代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义务人)拒不履行行政决定所确定的义务,行政机关委托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收取执行费用。

(如拆除)

十二执行罚的概念

执行罚是指行政机关对拒不履行行政决定所确定的义务的义务人,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措施。

十三行政许可的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第四编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二不可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

1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2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

3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三行政复议的管辖(大框架?

(一)由人民政府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1.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2.对省、自治区政府派出机关(即地区行政公署)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既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终局裁决(即行政相对人可以选择,但如果选择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的,国务院作出裁决后就不能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由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既可以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但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这些机关属垂直领导体制)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只能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3.对国务院各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既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终局裁决(原理同上)。

(三)由派出机关、派出机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1.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派出机关(即地区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2.对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既可以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地方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四)由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五)其他情况

1.对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2.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四行政复议申请和受理(具体自己看)

60+60+30

提出决定处理

五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1维持决定。

2限期履行决定。

3撤销决定、变更决定或确认违法决定。

4赔偿决定。

六行政赔偿的概念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的法律制度。

七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侵权行为主体

2行政侵权行为

3实际或必然的损害

4因果关联

八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

1物质损害

(1)实际损害

(2)可得利益损害

2精神损害

九行政赔偿程序

1、单独提起的程序

双方对行为的存在、行为的违法性没有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