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资料文档格式.docx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资料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参与专业、培养层次、学生情况
目前我校参与“卓越计划”项目的是本科生层次的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两个专业学生,通信工程专业80人,信息安全专业40人,总共有120人参与。
2012年1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软件工程作为校级“卓越计划”项目实施。
2012年8月,我校组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4个专业,申报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正在教育部的审批过程中。
二、组织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建立了校院两级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办公室等机构,每个机构职责明确,从组织架构上形成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有力保证。
详见附件2。
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家组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详见附件7。
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流、教研立项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
三、政策措施
(一)学校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
1.经费保障。
学校给予每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每年2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对参与“卓越计划”工作的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给以额外的工作量补贴。
2.学生遴选。
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工程潜质为核心”的原则,从参与计划各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也可以接受其他专业通过转专业方式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学习。
3.学籍管理。
采取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分阶段的学籍管理办法。
校内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基本不变,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要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管理办法。
建立学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
4.校企合作。
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学校“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
通过与企业联合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学实训基地、联合课程,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创业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等,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5.教师评聘与考核。
完善专业技术系列教师岗位聘任办法,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作为其职务晋升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学生导师的学年考核制度。
(二)学院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
1.学院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家组以及“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组。
(见附件7)
2.学院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业参加工程训练,学院提供经费并在年终考核时给予工作量减半。
3.学院设立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教改课题,2012年重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见附件10)
4.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讨会或培训;
支持教师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发表工程教育研究成果;
支持教师指导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6.学院将教师的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产学研和技术服务,以及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科技活动,作为考核和进行岗位聘任的内容和指标。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措施如下:
(1)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方案整体优化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
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注重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在不降低理论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加大实践课的学分和学时比例;
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整合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案。
将所有理论课中的课内实验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设,在保证理论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压缩理论课时,在学分保持不变(我校理论课1学时1学分,实践课为2学时1学分)的情况,增加实践课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经过整合后,每一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均配有实践环节;
将原来有关联的若干门实验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去除重复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立足全面发展,促进交叉融合
制定培养计划过程中,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知识与工程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协调,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要求每位学生需要修读4学分的人文艺术课和4学分的经管类课程,通过企业通识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专业融合。
(3)着重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
按照具体问题、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设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项目或课程。
设立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通过设置企业综合项目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
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课外培养和与企业联合培养。
依托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示范中心、工程中心,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资源,早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提高科学与工程素养。
(5)共同培养与因材施教有效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培养
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构筑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并适当压缩其占有的学时。
培养方案中设置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在企业培养方案中,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修读,也可以选择多个不同企业的模块课程进行修读,了解多个企业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详细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详见附件12。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重组的指导思想、原则
设计和构建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
(1)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
(2)体现专业的交叉性与综合性、专业领域的继承性和前沿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3)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优势、服务面向、行业背景、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优势,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4)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2.具体做法和实施情况
(1)专门设立一批校高教研究课题,加强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详见附件10。
(2)开展课程内容整合研讨,由原培养计划中的来自多个学院的课程负责人向学院全体教师讲解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分知识领域由教授或优秀副教授领衔进行课程整合研究并提出整合初步方案,经相关课程的所有教师充分讨论后实施。
具体知识领域的负责人情况表详见附件11。
课程整合后,在保证不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压缩了课内学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重点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整合,去除了重复内容,整合后的课程门数由之前的13门减至7门,总学时数由568学时减少至488学时。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增加实验课5门。
详见表1。
表1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整合情况
序号
2011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2011级原培养方案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
通信电路
56
3.5
通信电路
锁相与频率合成
32
2
信号与系统
48
3
信号与系统
64
4
数字信号处理
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实验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
通信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
5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
128
电路分析实验
线性电子电路实验
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
6
光纤通信
7
移动通信
信息安全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整合,去除了重复内容与原培养计划中学生近3年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将原来计算机方向和通信方向合并,增开课程4门,将原来的8门经整合减至5门,总学时数由384学时减少至192学时,专业课与专业核心课的调整比例超过40%。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增开实验课2门。
详见表2。
表2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整合情况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计算机病毒
入侵检测技术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
信息安全管理与测评
C++程序设计
(3)通过走访行业企业、毕业生反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和调研国外同类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情况,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比如原来的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语言类的课程没有明确的修读要求,现要求学生必须在C++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中选读一门。
(三)教学方法改革
各专业对卓越计划班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鼓励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从而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学生由被动依赖向研究型学习转变的“四个转变”。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
1.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规模小的特点,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通过研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自学小组、科研小组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同时,改革学业评价方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