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4365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大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

7.外源性抗原:

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合成,而是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8.调理作用: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

10.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

TCR对抗原肽和与其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

即在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

11.锚定残基:

抗原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分子凹槽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这些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2.补体:

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13.免疫调节:

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14.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或)抗体,从而不能正常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

15.高带耐受:

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特异性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6.低带耐受:

由于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或B细胞,不能引起免疫应答,致(抗原)低带耐受.

复合物: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是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

mIg是B细胞表面的特征标志,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

Igα/Igβ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为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集合所产生的信号。

T细胞抗原结合复合物,为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

TCR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异物二聚体,构成肽链有α、β、γ、δ四种。

TCR通常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TCR作用为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19.自身免疫疾病:

是人体对是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20.MAC攻膜复合物:

是三条补体途径终末过程的最终产物,为C5b6789n。

插入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21.PRR模式识别受体:

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抗原提呈细胞,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APC: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显着的抗原提取、加工和提呈功能。

immunity固有免疫: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为先天来源的,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识别免疫原没有高度的特异性,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进行免疫应答。

immunity适应性免疫:

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可分为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与固有免疫相比有三个主要特点:

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抗原:

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antigens超抗原:

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之为超抗原。

表位扩展:

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之后,可能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

antibody单克隆抗体:

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每个杂交瘤细胞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并且仅能合成及分泌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具有特异性强、结构均一、效价高、纯度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成本低的优点。

31.ADCC(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ty)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主要是IgG)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即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clusterof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简称CD。

AICD即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被抗原激活而大量表达FasL的效应性CTL,分泌FasL杀伤Fas阳性的靶细胞后,对同样表达Fas的T、B细胞,必然存在自我杀伤的潜在危险。

这是活化的T、B同时被清除的一种自杀程序,称AICD。

即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35.TAA:

即肿瘤相关抗原,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只表现量的变化而无肿瘤特异性。

36.Adjuvants: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

immunodeficiencydisease简称IDD,是指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因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多见于婴儿和新生儿。

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两种类型。

40.Hypersensitivity:

即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

41.GVHR:

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由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所致的排斥反应。

 GVHR的发生条件:

①供、受者间HLA型别不相符,②移植物中含足够数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尤其是成熟的T细胞;

③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低下(被抑制或免疫缺陷)

42.HVGR:

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为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动攻击,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分为急性排斥、超级性排斥、慢性排斥。

43.ITAM:

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模体,带有酪氨酸残基Y,发生磷酸化,可以和SH2的结构域相结合,招募游离于胞浆中的PTK到胞膜内侧。

44.ITIM:

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模体,带有酪氨酸残基Y,发生磷酸化,可以和SH2的结构域相结合,招募游离于胞浆中的PTP到胞膜内侧。

二.简答题

1.免疫系统基本功能。

答: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2.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

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外周:

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免疫分子:

模型分子:

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细胞因子受体

分泌型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3.淋巴细胞再循环及生物学意义。

成熟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意义:

①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

②充实淋巴组织。

4.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①抗原分子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2宿主方面因素:

遗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免疫佐剂的应用、佐剂的类型。

5.简述淋巴细胞归巢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继而经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液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分子基础是称之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粘附分子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地址素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6.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差别。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来源

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

并非APC合成,而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提呈方式

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识别细胞

CD8+T细胞

CD4+T细胞

7.抗体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1Ig单体分子由两条相同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通过链间

(H-L、H-H)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对称的Y字型四肽链结构。

②H链包括5种:

αγδεμ链,L链分为κ或λ两型。

每条H链和L链均有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靠近N端的为可变区(V区),分为高变区/互补决定区(HVR/CDR)和骨架区(FR);

靠近C端的为恒定区(C区),α、γ、δ链的C区有CH1、CH2和CH3三个功能区,在CH1与CH2之间有铰链区,该区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可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

μ链和ε链的C区比α、γ、δ链多了一个CH4功能区,但无铰链区。

功能:

V区:

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C区:

在V区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及与靶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ADCC效应、介导超敏反应和穿越胎盘等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