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03322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学课后练习题计算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角度测量

5、整理表3-5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手簿。

第四章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

3、用钢尺丈量AB、CD两段距离,AB往测为232.355m,返测为232.340m;

CD段往测为145.682m,返测为145.690m。

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两段丈量结果各为多少?

7、已知A点的磁偏角为西偏21′,过A点的真子午线与中央子午线的收敛角为+3′,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64°

20′,求AB直线的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5、函数z=z1+z2,其中z1=x+2y,z2=2x-y,x和y相互独立,其mx=my=m,求mz。

6、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按h=Dtanα计算高差,已知α=20°

,mα=±

1′,D=250m,mD=±

0.13m,求高差中误差mh。

7、用经纬仪观测某角共8个测回,结果如下:

56°

32′13″,56°

32′21″,56°

32′17″,56°

32′14″,56°

32′19″,56°

32′23″,56°

32′18″,试求该角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8、用水准仪测量A、B两点高差9次,得下列结果(以m为单位):

,,,,,,,,,试求A、B两点高差的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9、用经纬仪测水平角,一测回的中误差m=+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m=±

5″,需观测几个测回?

第七章控制测量

3、已知A点坐标xA=,yA=;

B点坐标xB=,yB=。

求AB之方位角及边长。

4、闭合导线1-2-3-4-5-1的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列入表7-30,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5、附合导线的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列入表7-31,计算附合导线各点的坐标。

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4、某地的纬度=34°

10′,经度=108°

50′,试求该地区划1:

1000000、1:

100000、1:

10000这三种图幅的图号。

I-49,I-49-62,I-49-62-(30)

5、用视距测量的方法进行碎部测量时,已知测站点的高程H站=400.12m,仪器高i=1.532m,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竖盘读数L=98°

32′48″,试计算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

(注:

该点为高于水平视线的目标点。

第十一章道路中线测量

3、已知路线导线的右角β:

(1)β=210°

42′;

(2)β=162°

06′。

试计算路线转角值,并说明是左转角还是右转角。

(1)

路线为左转角

(2)

路线为右转角

4、在路线右角测定之后,保持原度盘位置,如果后视方向的读数为32°

40′00″,前视方向的读数为172°

18′12″,试求出分角线方向的度盘读数。

分角线方向的度盘读数为:

6、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4+,测得转角α左=17°

30′,圆曲线半径R=500m,若采用切线支距法并按整桩号法设桩,试计算各桩坐标。

并说明测设步骤。

切线支距法计算表表11-5

桩号

各桩至ZY或YZ的曲线长度(

圆心角(

(m)

ZYK4+

00′00″

+240

55′22″

+260

12′53″

+280

30′23″

QZK4+

+300

42′08″

+320

24′37″

+340

07′06″

+360

49′36″

YZK4+

7、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10+,测得转角α左=24°

18′,圆曲线半径R=400m,若采用偏角法按整桩号法设桩,试计算各桩的偏角和弦长(要求前半曲线由曲线起点测设,后半曲线由曲线终点测设),并说明测设步骤。

解:

①计算圆曲线测设元素

②计算主点桩里程

JD

-)T

K10+

ZY

+)L

YZ

-)L/2

QZ

+)D/2

(校核)

K10+(计算无误)

偏角法计算表

各桩至ZY或YZ的曲线长度

偏角值

°

′″

偏角读数

相邻桩间

弧长

弦长

ZYK10+

00000

+040

10529

+060

23126

20

+080

35723

+100

52319

QZK10+

+120

51945

3544015

+140

35349

3560611

+160

22752

3573208

+180

10155

3585805

YZK10+

8、什么是正拨?

什么是反拨?

如果某桩点的偏角值为3°

18′24″,在反拨的情况下,要使该桩点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3°

18′24″,在瞄准切线方向时,度盘读数应配置在多少?

由于经纬仪水平度盘的注字是顺时针方向增加的,因此测设曲线时,如果偏角的增加方向与水平度盘一致,也是顺时针方向增加,称为正拨;

反之称为反拨。

对于右转角(本例为右转角),仪器置于ZY点上测设曲线为正拨,置于YZ点上则为反拨。

度盘读数应配置为6°

36′48″

10、什么是复曲线?

如图11-23复曲线,设α1=30°

12′,α2=32°

18′,AB=387.62m,主曲线半径R2=300m。

试计算复曲线的测设元素。

复曲线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向曲线相连而成的曲线。

13、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21+,转角α右=37°

16′,圆曲线半径R=300m,缓和曲线长ls=60m,试计算该曲线的测设元素、主点里程,并说明主点的测设方法。

14、第13题在钉出主点后,若采用切线支距法按整桩号详细测设,试计算各桩坐标。

切线支距法计算表

各桩至ZH(HY)或HZ的曲线长度

圆心角值°

′″

x(m)

y(m)

ZHK21+

K21+360

K21+380

K21+400

HYK21+

60

K21+420

83648

K21+440

122559

K21+460

161510

QZK21+

K21+480

171140

K21+500

132229

K21+520

93318

K21+540

54407

YHK21+

K21+560

K21+580

K21+600

HZK21+

15、第13题在钉出主点后,若采用偏角法按整号详细测设,试计算测设所需要的数据。

偏角法计算表

δ

C

00717

03911

13641

15440

25804

43320

61516

64103

45758

32038

15443

05101

01242

16、第14题在算出各桩坐标后,前半曲线打算改用极坐标法测设。

在曲线附近选一转

点ZD,将仪器置于ZH点上,测得ZH点至ZD的距离S=15.670m,切线正向顺时针与S直线的夹角α=15°

10′12″。

试计算各桩的测设角度和距离。

由题可知,ZD在以ZH点为原点的相对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XZD=Ssinα==Scosα=

前半曲线各桩在上述相对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第13题中已知,则以ZD为测站点,以ZH为后视点,可以计算出各桩与S顺时针夹角和距离:

桩号(部分)

测设角度

距离(m)

K20+(ZH)

000°

K20+600

158°

35′59″

K20+(HY)

162°

08′41″

K20+700

172°

58′00″

K20+800

183°

099′19″

K20+900

193°

58′03″

K20+(QZ)

198°

40′06″

第十二章路线纵、横断面测量

4.中平测量记录计算表表12-6

测点

水准尺读数(m)

视线高程(m)

高程(m)

备注

后视

中视

前视

BM5

K4+980

K5+000

+020

ZD1

+

ZD2

+200

BM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