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1242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7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文档格式.docx

(十三)实施沿海沿路优先开发,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十四)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十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转变增长方式的技术支撑体系

(十七)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大力培养人才队伍

(十八)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加强资源科学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九)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十一)依法用海,保护海洋资源

(二十二)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升龙头带动作用

(二十四)进一步建设好开放先导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十五)开发长兴岛,形成开放新格局

(二十六)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二十七)加快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融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八、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搭建发展新平台

(二十八)集中财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九)搞好能源项目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

(三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

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十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十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

(三十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收支结构促进社会公平

(三十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三十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大连

(三十六)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三十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十九)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军民共建“双拥”工作

十一、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

(四十一)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四十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

《纲要》主要阐明了2006—2010年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双重机遇,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国际化、信息化、科教强市和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实施了北三市开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大连”、构筑“一个中心,四个基地”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开发长兴岛等重大战略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大连的发展步伐。

对外开放登上新台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提高。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

先后荣获“全球环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并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预计,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3%;

按照常住人口、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5年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072亿元,年均增长11.9%;

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3亿元,年均增长17.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已由2000年的9.5:

46.5:

44调整为8.6:

46.2:

45.2;

同期,全市城乡从事三次产业的人员构成也由2000年的28:

30:

42变化为22:

31:

47。

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也进一步增强,5年工业投资达上千亿元,完成了石化、重工、机车、造船、机床、轴承、精细化工等一批老企业改造和技术改造项目,引进了发动机、精品钢材、电子信息、软件等一批重要项目,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四个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软件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递增2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5%。

农业产业化加快,产业化链条带动了全市2/3的农户,2005年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的82.7%。

物流、银行、保险、期货、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全市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

200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实现期货合约成交量1.98亿手、成交额4.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同类指标的61%和35%。

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外开放登上新台阶。

预计,5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总额441亿美元,年均增长19%;

实际使用外资106亿美元,年均增长17.7%;

实施了区港联动,开放先导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增强,跨国并购迈出新步伐。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截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7万户,从业人员185万人,实现增加值1218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6%左右。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通过机构改革全市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2%,削减了78.8%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了两级行政服务中心。

农村综合性改革和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投融资、流通、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

实施了北三市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累计投入各项开发资金38.6亿元,建设了2603个项目。

完成了一批交通、电力、引水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形成了沿沈大、丹大高速路、永青路等交通干线的产业带和环黄渤海临港临海工业区,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快车道,三市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量5年累计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43%和1.2倍。

——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预计,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7亿元,年均增长32.8%。

“大大连”建设,“西拓北进”、“两城三星”全面拉开城市发展空间,完成了城市快轨、热电、污水处理、道桥和引英入连一、二期供水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建成了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火车站改扩建、周水子国际机场改扩建二期、烟大铁路轮渡主体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

新增高等级公路225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了2174公里,占规划的82%;

庄河电厂、土羊高速公路进展顺利。

2005年,海港货物吞吐量1.71亿吨,公路旅客运送量10045万人次,空港旅客吞吐量540.7万人次,比2000年分别增长76.2%、14.6%和96.5%。

在全国“畅通工程”评比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是市本级财政投资社会事业建设最多的时期。

初步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框架,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城区中小学马路操场问题。

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5%提高到43%,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2倍。

启动了《大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2005—2007年)》,全面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急救分中心(分站)和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条件。

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完善了人才、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初步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民政事业取得新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低保救助体系,社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

文体广电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市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199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903元,分别是2000年的1.7倍和1.6倍。

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到2005年,全市城乡就业人员由2000年的275.8万人增加到337万人;

5年城镇累计安置就业人员67.6万人,其中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占84%;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九五”期末的4%降至3.4%。

完善了覆盖全市城镇各种经济成分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9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16平方米,建立起不同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供应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1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

5年投资环保建设150亿元。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年均

增长

2000年

实际

“十五”

计划

预计

完成

情况

2005年

年均±

%

1

年末户籍总人口(万人)

551.5

570

565.3

0.50

完成

2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1.08

1.18

0.71

……

3

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

49.9

55

56.1

4

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亿元)

11.5

1110.8

1835

14.3

5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2

>

10

14.2

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美元)

9.1

2277

4000

4000

11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4

8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率(%)

12.6

18.7

17.3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总额(亿元)

2.5

1253

1600

3007

3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