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入职培训稿字Word格式.docx
《南方周末记者入职培训稿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周末记者入职培训稿字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万不可因久在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一样,反而淡漠了这一点。
一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
我不这么看,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
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
但如果现在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
没有人味"
了,这个品牌怎么还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一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
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在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
在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一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
是不是在张
扬理性的同时,变得"
人味"
不足?
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
胃口"
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一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在所有媒体都渲染城市孩子如何娇气滴滴花样翻新地过儿童节时,这组报道关注了贵阳的小报童们如何在卖报中度过这一天,关注了湖南一个因贫困,23岁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姑娘如何在尴尬中度过这一天。
这些人,从来没有媒体为他们付出版面,但却是《南方周末》不能遗漏的关注人群。
平民视角,不是简单的报道技术手段的问题,更是一个我们报道的初衷和去向,是一个根目录上的东西。
一张报纸,是一个灵魂。
报纸除了商品的特性外,精神气是很重要的。
不少报纸也想模仿《南方周末》,也搞批评报道,也搞深度报道,但还是缺了那股精神气,缺了公信力。
我们要警惕这种气质远离我们而去。
●我们的定位
本报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这就决定了新闻版块的定位是:
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南方周末》希望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我们要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基础教育、关注社会安全、关注市政建设?
?
在这些政府也在着力解决的难题前面,我们应该有很大的空间。
在对上述题材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将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用我们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对读者群来说,它是给受过初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
他们想真实、完整而且充满阅读快感地看到中国和世界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那么我们就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看《南方周末》。
党报或者都市报到处有,但你从那里看不到这些东西。
一个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新闻版块将不再沿袭过去单纯靠揭露性报道打天下的老路,就是我们将以一种内涵更成熟、形式更现代的面孔出现。
从气质上讲,他好像一个正直而愤怒的青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在向成熟的中年人过度,他将更具理性、更从容,因此也更具吸引力。
●我们的新闻构成
我们的新闻由哪几种类型构成?
粗分,大概有4种。
第一类:
深入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符合《南方周末》理念的重大新闻事件。
(注意:
这里共有3个要素需要满足)
这种报道的基本要求是,采访更加踏实细致、语言更加生动翔实、角度独特犀利、更接近新闻事实的核心所在。
有的可以及时用专家评点、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这类题材往往是数家媒体同时报道,我们的原则是:
不求最快,但务求最好。
这类新闻,是我们作为一份新闻周报必须关注、必须做大、必须做好的题材。
如果《南方周末》失去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参与、发言的优势,就会缩小影响。
打个比方,某个重大事件发生时,舆论就像一个广场,很多媒体都在敲锣,招徕路人来听演讲。
我们等于和数个讲客同台竞争,看谁的锣敲得响、说得有道理,让人信服。
以后让人形成心理定势,一到这个时候,都期待着《南方周末》在敲什么锣、说什么话。
第二类:
开掘我们独特的报道对象,体现我们独特的报道视角。
独家新闻,永远是新闻媒体梦寐以求的目标。
我们要不惜代价,来挖掘我们独特的题材。
面对繁复的社会事件,《南方周末》的报道将像"
探照灯"
一样,聚焦于我们认为有价值、有品位的新闻事件上。
还是打那个比方,在舆论广场一片嘈杂,我们突然敲起锣来,开讲一个别人没听过的题材。
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要让锣敲得更响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新闻形式包装得更好,更要求我们把这个题材讲得有声有色--新闻事件的表述更加流畅、亲和。
而且最好的效果是,让别的媒体跟着我们敲锣。
第三类:
就是对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扫描式的、宏观和有高度感的"
大部头"
作品。
题材绝对重大而新颖,深深切入国计民生的"
关键点"
。
这种题材重大而有力度,能够提升本报的品位和深度。
但不足是,它能满足关心社会进步的高知人士,但可能不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要求。
这类题材,频率和篇幅不能太多,但一旦采用,就要用足、用好。
还打那个比喻,我们在舆论广场上用几个版面搭了个展览会,在这里摆放更有品位、更有教育意义的展品,有一些人进去了,看了后赞叹不已;
但很多人不会进去,因为觉得台阶高看不懂,但仰着头看看,隐隐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别的媒体搞不来这个东东。
第四类:
我们独创的品味小品。
我们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用我们自己独创的,有灵气的报道,来体现我们的价值取向,呼唤一些东西。
比如,我们在舆论广场的一个僻静角落坐下来,远离喧嚣,气定神闲地拉一段很优美的二胡,拿一根羽毛悄悄撩动人的心灵,不一会,就会来一堆人来静静地听,还会有人落泪。
这四类题材,都是我们报纸所必须的,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有两点规则必须遵守:
第一点是比例,一期报纸中,各类新闻题材要软硬适宜,像做一道好菜一样,荤素搭配,太碎,或者太沉闷,都是败笔;
第二点是质量标准,力求每种报道都是最高质量的,符合标准了,才出炉,题材创新,不应该以妥协质量为代价。
●题材的界定
《南方周末》选择新闻题材有双重标准:
其一,符合"
新闻"
自身的标准,这是一个朴素得、必需的标准;
其二,符合是周末自己的理念。
社会新闻的题材将进一步扩展,大概举出几大类领域:
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个人命运(或某一群体)的影响。
有的题目敏感,但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政府行为是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里面衍生出无尽的题材,但最好还是要给出出路。
社会道德和法治的冲突。
这里有无数悲喜故事可细细道来。
官场现形记和运行规律。
不能放弃的吸引眼球的好题材。
企业和政府关系以及投资环境。
官场、人心、利益格局,各种怪事与乐事的集中。
城市人群生存状况。
与就业、保障、城建、心态相关的事件。
农村人群生存状况。
村民选举、农民负担、宗族以及观念引发的冲突或事件。
环保。
读者关注度最大的题目,以及因此引发的事件。
政府改革。
进一步做下去,从巧妙的小角度入手,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不能一一列举,但一个原则是:
不流于浮浅或庸俗,必须在有相当背景和足够典型性的题材下,进行足够职业的操作。
附: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所做的一次北京地区受众调查
媒介的传播必须是"
重要的"
、"
丰富的"
知识含量大的"
有见地的"
和"
实用的"
调查以报纸为例,列举了可能成为报纸"
必读性"
构成成分的十五个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其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所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一张读者愿意自己掏钱去订、去买的报纸,它首先应该是"
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
的(占49%),其次应该是"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的(占46%),"
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
的(占37%),"
目光敏锐,见解独到"
的(占35%)以及"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的(占34%)。
这便是广大读者在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最看重的五个基本因素。
此外,作为读者对具有"
报纸的次一级的要求还有:
它应该是"
独特的"
(32%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
常有令人感兴趣的独家新闻"
)、"
及时的"
(31%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
报道迅速,时效性强"
好看的"
(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
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有品味的"
有较高的品味和档次"
)以及"
可信的"
(26%的读者希望他
所买的报纸"
公正客观,可信度高"
)
●事实的力量
《南方周末》是一张新闻纸,"
的主要定义是"
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她在本质上,要与"
社科类论丛"
或者"
政经类期刊"
区分开来。
新闻就是新闻,新闻有自己本质的和朴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