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984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oc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唐庄第一中心小学

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接受力差,反应迟钝,考试常常挂红灯,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

而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呢?

本文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观察与交流,结合人们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研究,就研究对象何文强与其他同学学习差异的对比、个人的特点、以及成为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分析,探究其心理世界,并对研究对象何文强的矫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提出背景

  1.现状剖析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经常遇到一些智力、身体发育正常,但在学习上却感到非常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下面简称“学困生”)。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所有的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8%-12%。

他们最令老师头疼,也是很让家长烦心的,由学习成绩差又附带一些行为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又受到同学的轻视和忽略。

  大学四年通过家教和见、实习,我接触了很多的数学学困生,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学生大部分生理上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智力上也不存在缺陷,学习之外的事他们能投入更多的精力。

学习上,他们大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没有建立起成功的信念,更多的是失败的打击,并且因此而受到压抑,产生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每位老师都不想看到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变,可在大多情况下失去了改变他们的信心,而放任不管他们。

其实转变学困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从整个教学管理的倾向性分配和策略上,一个教师不可能把精力完全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整个班级来说,他们还只是弱势群体,很多教师选择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整个教育理念和课程要求上看,每个学生都应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不应该放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而放弃了他。

对于教师放弃了学困生,自己本身也许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而作为学困生被放弃了无疑是将其和整个班级体割裂,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不应该放弃学困生,也绝不能放弃。

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

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

  

(1)西方教育家对学困生的研究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最早的是1896年西方摩根的研究,摩根主要是从神经学、医学角度从事研究,这种神经学模式后来被心理学模式取代。

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中心问题主要集中于语言落后的模式及其改变。

到70-80年代,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

其中角色理论和归因理论以及派生的控制点理论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归因理论认为:

学困生往往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更为消极,因此主张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训练,从而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

  角色理论认为:

学困生的形成是整个动力系统乃至人格角色偏差造成的,本身无法通过自我调整而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的特定帮助——改变他们的社会角色,从而改变其整个行为的动力系统。

  西方在矫治学困生模式方面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把学困生单独编班,编班进行专门矫治;第二个阶段在专门矫治为主的同时,让这些孩子们回归正常学校;目前更多的是主张学困生回归学校,定期到专门矫治机构进行矫治。

  

(2)前苏联教育家对学困生的研究

  前苏联有关学困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与西方相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更多的人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与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因此较为集中的是研究教育自身的改进;第二,强调在不按学习程度分班的集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困生的水平。

  前苏联的教育家们把学困生的特点归结为:

①思维发展中存在缺陷;②基本的学习技能存在缺陷;③实际知识存在缺陷。

他们主张应使学困生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形成学习机制。

  (3)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

  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是最近几年内才逐步关注的,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也要求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数学技能,而不仅仅只是成绩的高低,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

相对而言,我国还没建立起完整的矫正系统,还是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拓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矫治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

  二、“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喜好来定义数学学困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根据结果定义,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2)根据特征定义,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

另一种则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理解能力较差,反应缓慢的学生。

  (3)根据形成原因定义,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由于特殊神经功能失调而导致数学学习功能失调的学生。

另一种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由于能力发展上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数学学习失败。

  我们把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称为数学学困生,他们的数学知识和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

  三、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典型抽样)

  利用实习机会,我在所在的实习学校数学老师杨老师的帮助下有选择的观察选择,选取了平时成绩较差,上课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的状况及准确率不高的何文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条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研究方法

  我对研究对象何文强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单元测验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与任课老师、家长及本人交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何文强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并根据成因作出转变对其教育的策略。

  四、收集、分析资料

  

(一)收集资料

  1.与任课老师交流

  一开始实习,在帮助杨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作业写的很乱,而且准确率较低,就问杨老师该生的情况。

杨老师说,这个是他们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何文强,平时作业很少能按时完成,而且错的很多。

单元测验的成绩常常挂红灯。

即使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了,也是想应付老师草草了事。

他常常是被老师留下来补习,补习时是会了,可是第二天再问同样的问题又不会了。

还有何文强做事很慢,比如在抄一些习题时,光光只是抄题目就要比别的同学用的时间长很多。

杨老师说这可能与他的学习习惯有关,是一种懒散的表现。

  2.与何文强接触

  每次非上课时间去教室,很少能看到何文强的影子。

他是个贪玩的学生,似乎从来不为自己的学习而急。

和他的接触中,我试着以他的作业为切入口,观察他的学习的行为习惯。

并了解到他的父母为他请了家教老师,但是他每次的家庭作业都完成的不尽人意。

我和他开玩笑,让他父母把那个家教老师给辞了,让我去做他的家教老师,他似乎不是很乐意,应该怕我给他加压吧。

当我每次在问及作业情况时,他都含含糊糊的,不知所云。

每次补习都少不了他。

他好像很喜欢玩模型、吸铁石,甚至上课手也不老实,自己老走神,情不自禁地摸出东西来玩。

上课时不由自主的就与同桌讲起话来。

  3.课堂教学片段

  

(1)上课日期:

2006-3-17第一节课(第一课时)

  

(2)上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5-46页

  师:

上几节课大家学习了倍数和约数,谁来说说什么数叫做一个数的倍数?

什么数叫一个数的约数?

  生:

如果a能被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师:

做几道题目巩固一下

  

(1)2×2=4中,4是▁▁▁▁的倍数,▁▁▁▁能被▁▁▁▁整除,▁▁▁▁是▁▁▁▁的约数,▁▁▁▁能整除▁▁▁▁

  

(2)一个数是5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5能▁▁▁▁▁▁▁▁▁。

  生:

(1)4是2的倍数,4能被2整除,2是4的约数,2能整除4

  

(2)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5能整除这个数

  这两题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顺便引出新课,实习了几天,这是我第二次上课。

因为何文强是数学成绩较差的典型,所以我上课时比较关注他。

上课期间,我观察了他的表现,他一直呆呆的看着黑板,看起来有点机械,所以我便叫他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一个空很快填出来了,但后面几个空却说的含糊不清,意思表达的很不清楚。

他根本就搞不清整除、约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4.与何文强家长交谈

  借家访的机会和家长交谈,知其父母很关心何文强,给他请了家教,但在这之前有位家教老师对何文强很严厉,母亲因疼爱儿子把家教给辞了,随后又请了一个家教。

家长很关心何文强的成绩,但更溺爱何文强。

  

(二)分析资料

  从何文强的行为特征表现上来看,造成他数学学习的落后原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身的贪玩懒惰是造成他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他每次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都不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完成50%就算不错的了。

贪玩懒惰导致了他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进而导致遗忘系数增大,这当然也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容易使所学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2.对知识的学习只知道机械的模仿,有时连模仿都达不上,学习的思维形式上缺乏创新性。

他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喜欢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他在解题时的混乱,尤其在稍微有难度的问题上,更是无从下手。

  3.教师的不合理的挽救措施也同样促使他的消极态度的形成,影响学习的效率。

实习期间,我经常见到课任老师对他的责难,言语上侮辱较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隐性人身伤害往往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

久而久之,何文强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躲避。

  4.家长也有一定的原因。

家长爱子心切,但不能太溺爱,使他觉得世界唯我独尊。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他意识到父母在意的是他自己本身,而成绩无所谓,导致他不把学习当一回事。

  五、对何文强进行教育转变的策略

  结合何文强出现的学习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我对他的数学学习行为的转变采取以下策略:

  1.针对其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的特点,我采取了“纽扣式”训练方法。

主要是让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穿针引线的最终目的是要使问题得以解决。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例如:

分数的认识和学习,有助于小数的认识和学习,估算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数的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求其表面积的方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的应该很快的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而在实际的题目设计中,出题者喜欢把表面积的计算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和、周长、底面积等联系到一起,这对于迁移能力差的何文强而言无疑是难题,因此要教他找准解题的关键——“纽扣式”训练法。

首先找准题目所给的条件(通过什么求什么),再根据解题的关键求解,最后就能得到答案。

  例如: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和为36厘米,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分析:

(1)找准题目所给的条件,由正方体的棱长和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2)找准“纽扣”,由已知条件求正方体的棱长[36÷12=3(厘米)]

  (3)通过“纽扣”结合公式求解,表面积=(棱长×棱长)×6

  [(3×3)×6=54(平方厘米)]

  这种像“纽扣”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