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9769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

  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

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

  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

  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

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

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

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

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

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

(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

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

  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

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

实物二等分

  1、师:

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

  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

你分的是什么?

使用什

  么方法来分的?

(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

为什么?

有不同的方法吗?

哪个方法更好?

  五、师:

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

  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

”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

  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

  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

  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

  3、要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

  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

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

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

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

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

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

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

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

是怎么测量的?

(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

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

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

(幼儿讲述:

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

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

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

猜测验证。

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

谁测的次数少?

说说你的理由?

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

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

  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

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

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

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

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

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设计意图:

  在大班数学中,需要上的活动还很多。

但是考虑到让幼儿更多接触各方面的概念,我跳开了数计算的内容。

有计划地增加了空间、量比方面的活动。

在与箭头的游戏中,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游戏法,这样使数学活动活起来,孩子与孩子的互动,孩子与老师的师幼互动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1、理解“↑、↓、←、→”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

  2、尝试根据3条路线图中箭头所指的行走方向,正确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难点)

  3、在讨论中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同伴的不同意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自备“↑、↓、←、→”,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标记。

  教学挂图

  操作材料

  一、初步认识“↑↓←→”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

  1、教师出示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

你们知道这四张标记图表示什么意思?

  2、用手指出箭头所指方向。

你能用手指指出这个方向吗?

  二、学习看路线记录表

  1、出示3张路线图

小兔子用这些不同方向的箭头画出了3张路线图,路线图上有些什么?

路线图中每个格子里的箭头和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你能看懂吗?

(箭头表示每一步行走的方向,数字表示第几步)

  2、师:

第一条路线图的第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第二步、第三步又往哪个方向走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条路线第一步的行走方向?

第一条路线图一共要走多少步?

  三、学习用记录表记录路线:

  1、出示迷宫图和空白路线记录表,请幼儿指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

这里有一张迷宫图,迷宫图上有什么?

这3只小兔分别要去干什么?

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怎么记录,需要用什么来记录?

接下去第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数字表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