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7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承智班
第1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选当晚民调结果刚一公布,英镑对美元汇率旋即出现跳水,增幅一度超过2%,至七周新低,随后虽有反弹,但也创下去年10月以来的最大单日增幅。
B.近年来,随意放生野生动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危害生态环境,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甚至还催生了非法放生利益链,给野生动物资源带来极大破坏。
C.世贸组织的裁定表明,有关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树立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是一种短视行为。
D.我国旅游业近年来进入以品牌竞争为核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础——富有文艺情调的丽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和渍水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慢排缓释”理念产生怀疑,专家指出,莫因发生洪涝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一笔抹杀。
②处在上海近郊的闵行,去年商业综合体开得格外热闹,宝龙城、七宝万科广场、新华联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人潮涌动,呈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③虽然俄罗斯仍未恢复苏联时代纵横七海的强势,然而近几年国际舞台上,普京开始寻找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空间。
④知名艺术家崔自默在北京为地震灾区捐出自己的两幅作品时表示,自己人命危浅,号召力还不如一个普通演员,能做的实在太少。
⑤在这次评选大会上,评委贾玲说:
“我对去年的电影创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愿意把作为评委的一得之愚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
⑥海啸来临时,沧海横流,巨大的波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史铁生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
一棵合欢,纪念母亲。
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株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
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
你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
”我说:
“可谁能看得见?
”奶奶说:
“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
“不行。
”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
人家说:
“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
”这话让她无地自容。
这话让她独自愁叹。
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
她要补偿这罪孽。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
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
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
得跟上时代。
所有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
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
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就回答:
“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3.在四季的更替轮回中,海棠花谢花开,无言地长情陪伴。
说说文中对老海棠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无声之处,静水流深。
无言,往往是最丰富的语言。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一句奶奶“不吭声”的原因有哪些?
5.文章标题是“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文中多次提到“张望”,“张望”已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它更是奶奶心灵的映射。
请结合文意说说“张望”里包含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6.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奶奶内心的体悟更加深入,思念之情更加浓烈,文章结尾处写道: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怎样理解此句中“永生的痛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来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漓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被纯,卷帷望月空长叹。
”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速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8.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