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915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这些问题虽然可以说是从局部调研观察到的,但也很可能具有普遍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了断层改革开放以来,随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著毛泽东时代原有的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出,随著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们原来的从上到下可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政权管理机制,到了村这一级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的政权管理机制,乃至经济生活,从上到下,到乡镇一级形成一个循环体,而村级以下的广大农民自己形成一个循环体,这两个循环体基本不衔接,形成了断层。

  形成这一断层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其根本原因。

可以说,“断层”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

计划经济之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后,广大农民市场经济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级政权对于农民的生产活动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小,农民在经济生活上对于上级政权的依赖越来越小。

因此,从经济生活上说,农民的循环体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的衔接之处越来越少,甚至与村党支部的关系都越来越少。

过去,管理村里的资产和组织生产和分配,是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能和权力来源,而随著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多数村党支部,乃至乡、镇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空间,不知道还能帮助村民干些什么;

而村民们看他们则往往是“吃冤枉”的一小撮。

关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后面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是其重要原因。

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革命时代高度热烈的意识形态的消退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由于我们没有及早认识到这一发展过程,所以就没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和制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

在我们的调查组先后走访的6个县,23个村中,只有两个村党员的平均年龄低于50岁,其余的都超过50岁,甚至接近60岁;

南平市委组织部提供的南平市624个下派村党员平均年龄也接近50岁。

许多村子,除了复退军人带回几个党员之外,多年没有自己发展过党员,因为党员干部把入党看成获得特权的机会,所以他们要极力垄断这种特权,不肯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党员乃至村支书的年纪老、文化程度低、素质差、致富靠腐败,即使是在农村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也很难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更谈不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

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溃散不是南平市独有的现象,如山西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也存在著严重的老化现象。

山西全省的农村党员、干部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大多数村的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5岁以上;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

利用组织手段实现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比如说,由组织部门发个文件,把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抓。

但党员、干部队伍在自然状态下的溃散绝不仅仅是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老化和文化程度低,党组织的缺乏战斗力乃至溃散绝不是可以由组织部门的一纸命令解决的。

其他势力,包括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乃至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已经形成,它们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逐步壮大。

从上述三个形成“断层”的最主要原因看,第一个原因将随著市场经济的存在而长期存在,农民自发、自组织的循环体相对独立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结果,我们已经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什么都一竿子插到底了,在新的经济基础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处理农村的基层政权问题。

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应该努力解决的,这就是抓好农村的党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

至于第三个原因,除了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之外,我们的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学会与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和睦相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和驾驭。

  二.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面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除了意味著农村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有著一些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表现。

这些表现主要有:

村,乃至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

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

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

村,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

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乡村,几乎无一例外是这个情况。

村负债基本在几十万元,乡、镇负债则在几百万元。

南平市624个下派村村集体负债在2亿元左右,相当于这些村三年的村集体收入。

这些债务主要是欠农村信用社的,也有欠干部、农民或其他人的。

要解决村,乡、镇财政的困境,靠从农民手上收取更多的费用是不现实的,只能从村集体经济汲取,而村集体经济正面临著最后一次瓜分。

这次最后的瓜分可以带来较大的一次性收入,但此后怎么办?

几乎是无法可想。

村集体经济必须分户经营。

因为村集体经济控制在少数素质不高的村干部手中,造成经营无方、贪污腐败横行,成为党群、干群矛盾的焦点,是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

农民们希望尽快把村集体资产分户经营或拍卖后分钱。

村集体经济的分户经营势在必行,但分掉之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首先,村提留和乡统筹实际上很难直接从农民手中收取,过去主要是依靠村集体经济垫付,或者靠粮站扣缴。

现在村集体经济没有了,粮食购销办法也改变了,村提留和乡统筹就没有办法收取了。

当我们的调查组问到这个问题将来怎么办时,基层干部们都说:

没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税费改革,即我们不再承担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的任务,改由穿制服的国家税务部门人员收税,然后返还给我们一部分,作为村,乡、镇财政的开支。

这是基层干部的希望,但从国家的角度看,村,乡、镇基层政权收取这些费用尚且如此困难,由国家来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收税,恐怕成本会更高。

其次,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威进一步降低,农村公益事业的开支现在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征得大多数农民的同意才有可能进行。

再次,村,乡、镇负债的偿还恐怕更无著落。

这就又引出了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来自于农户,如果农户要求提款,信用社如何偿还?

这会不会成为新的群体性事件的缘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调查组所调查的福建省南平市,应该是全国农村中情况较好的。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不大,有大量的集体山林可以用来搞“集体林改革”,即分户经营,使村财政得到最后的一次性较大收入。

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恐怕连这个条件都没有。

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

在目前中国农村,一般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几乎无利可图。

所以,农民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青壮年、有一点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谋生,农村只留下“389961部队”。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的必然结果是土地向大户手中迅速集中。

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访的一些村庄,村中几家大户经营的土地规模一般是每户几百亩。

有些农村问题的专家反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认为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但我们认为,如果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无利可图,那么,土地也起不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依靠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手段来制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不现实的,农民们也不认为不让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帮助他们、保障他们,而认为这是在限制他们、妨碍他们;

况且,土地的大规模经营确实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先富带后富”仅仅一种理想而已:

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先富只有在带后富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带后富,这个前提却并不是总能够成立的,如果先富带后富对自己不利,先富当然就不会去带什么后富。

在这里,任何道德说教,树榜样之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般农民抛弃土地,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有活力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这本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但这个趋势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农村的矛盾,将来有可能并不是直接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指望务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生活保障,而是在城市爆发出来,由流入城市的一、两亿农民爆发出来——如果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生困难,他们的家乡农村并没有能够保障他们生存的生计在等著他们;

而农村则由于前面所说的政权管理机制的“断层”,起著非体制力量的蓄水池、庇护所的作用。

我们的调查组在与市、县、乡镇、村的干部们谈话时,感到这些党的基层干部对于大户有一种微妙的矛盾态度。

一方面,我们访谈的几乎所有干部,坦率地说,都认为党建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团结大户、依靠大户。

一位县委组织部长总结的三句话非常鲜明: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党员培养成干部。

其他人没1234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