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687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

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

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3、需求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重大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和临近天气预报、警报的需求也随之提高。

(1)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公众更加关注与生活、出行、健康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和环境信息,对精细化、个性化、无缝隙的天气预报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三农”向气象部门的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除常规的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报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等发展项目都急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属地化的历史气候资料产品,但这部分资料尚属空白,服务手段匮乏。

(3)城市发展和建设、生物资源、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航空领域、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黄金水道运输,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电力生产、用电负荷预测、电网安全等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和部门,对气象服务的专业性、多样性、针对性等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

(4)社会的需求要求气象业务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性天气全天候的连续监测,开展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格点空间分辨率15KM或站点分辨率到乡镇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和0~3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建立精密化、无缝隙天气预报体系和业务流程。

根据上述多种综合需求,急需要依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并综合土地面积、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参数,建立区域气象观测网。

各省(区、市)需要建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参考数量见附表1,供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规划时进行参考。

二、建设规划编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应以区域性气象服务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确定不同数量的观测要素,同时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对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报需求。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规划包括建设目标、站网布局、站号编制、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由省(区、市)气象局统一编制和管理,并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1、站网布局原则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以需求为目标,以合理为前提,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考《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参考数量表》(见附表1),结合所属各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的地形、气候、面积、人口、灾害、经济等情况和气象服务需求特点,按照观测要素能够满足需求、布局密度科学合理的原则统一编制,确定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逐步实施。

进行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至少要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要素。

(2)为保障全国人口稠密区精细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正常开展,满足中小尺度监测、临近预报、灾害预警分析、发布、检验和模式预报对观测要素的需求,逐步建立乡镇资料序列,经度102°

(E)以东每个乡(少数乡例外)、每个风景区都应建立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观测的四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

可根据需求增加相对湿度、地表温度、浅层地温或深层地温观测等项目。

(3)沿大江大河流域,为满足面雨量预报的需求,应建立包括气温、降水观测的两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为10公里。

(4)在沿海陆地、岛屿、海上平台、浮标和灯塔等地方建立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强)风向、(强)风速等要素,沿海岸基的间距为10~20公里;

并尽可能布设气压和能见度观测项目,还可增加海温、海盐、海冰等观测项目。

(5)在各干线公路沿线布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路面温度、路面结冰、湿滑程度等观测要素,其风向风速传感器的距地面高度为10~12米;

站间距为10公里。

(6)在大中城市城区内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服务需要确定自动观测项目和站点位置,平均间距小于10公里,重点地区为5公里,尽量增加相对湿度要素。

(7)与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增加气压观测项目。

(8)丘陵、山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多发且影响大的地域,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间距应当适当加密。

平均间距小于25公里;

2、站号的编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2004年11月)规定,根据本省(区、市)的区域气象观测站总体规划的最大需求数量进行编制,绘制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

站号随着建设进度逐步启用。

3、经费预算

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和申请区域气象观测站经费预算时,需包括设备购置经费,仪器备件、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持等经费,以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1)设备购置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经费计划包括自动站数据采集器、各类气象要素传感器、供电系统(含太阳能、风能电站)等自动观测系统购置费,以及观测场围栏、风杆、玻璃钢百叶箱、地温套管等附属设施的购置费。

(2)仪器备件费

为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仪器的及时维修和定期计量标校,对自动站的数据采集器、各类传感器应进行比例不低于10:

1的购配,并核定所需费用。

(3)基础设施建设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计划包括建观测场、地下管道、设备和电源接入、防雷工程经费,以及建设必要工作用房和购置交通工具经费。

(4)运行维持经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持经费包括资料传输费、计量标校费、现场维护费、现场维修费、管理费等。

4、站点变动

当遇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新建、撤销、迁移时,要按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管理办法》将有关地理信息(见附表2)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三、站址选择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选择,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经现场勘察确定。

1、站点位置的基本条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应选择在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的网格点附近,以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满足当地气象服务需要为原则,具备供电、通信传输等条件。

为保证设备的安全,应尽量安置在有委托监护的单位,避免频繁迁移。

2、站点位置的探测环境条件

站点的气象探测环境标准参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要求执行,要保证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和满足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须得到保证,避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绝壁、森林等局地气候变化剧烈的区域,尤其不能建在建筑物顶部。

3、站点位置的电力电源条件

采用公共电力供电的自动站,所选站点位置应当具备220伏交流电源供电条件,并达到基本不停电;

在公共电力供电达不到需求的地方,采用太阳能电站或风能电站供电方式。

4、站点位置的通信条件

站点位置应满足自动观测数实时传输所需要的(GPRS、CDMA、手机短信、ADSL或专线等方式)通信条件。

当采用移动通信方式进行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传输时,站点位置的手机信号强度须经现场测试,达到稳定可靠。

信号不稳定,又不能改换的地点,需申请当地移动通信部门对基站天线进行调整。

5、站点位置的看护条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场地和设备应当委托看护。

负责建设和管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气象部门应与站点所在单位或邻近具备看护条件的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环境保护工作;

安排兼职气象员开展专门培训,负责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的经常性维护和设备安全工作,并具有在指导下排除简单故障和一定的快速响应能力,保障设备的运行。

四、位置信息的确定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位置信息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编制,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逐一确定。

1、确定站名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名要尽量简捷、明确,由区域气象观测站所在地的“省(区、市)简称”+“市(地、州、盟)或县(市、区、旗)简称”+“地名”构成。

2、确定安装位置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安装位置为经实地勘察确定的区域气象观测站设备具体安装地点的位置名称。

3、启用站号

将在省(区、市)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中对相应位置分配、编制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站号确定为该站的站号。

4、确定地理参数

采用GPS定位仪在现场测定自动站设备安装地点的经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纬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测定观测场和气压传感器(有气压观测项目时)的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等地理参数。

5、建设情况备案

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完成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选址和位置信息测定后,要在每年5月和11月底前及时将《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申报表》(见附表2)和《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分布图》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五、设备的选型

省、及省级以下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选型,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并符合规定的性能和要求。

1、总体要求

所选的设备其结构组成、功能、测量指标、供电、防雷、环境适应性指标、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性、功耗、安全性须满足有关自动气象站功能设计书各项指标,取得中国气象局颁发的设备使用许可证,须能实现组网上传实时资料。

2、设备要求

(1)所配置的气象要素传感器类型和测量准确度指标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2)数据采集器的数据采样速率及算法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

(3)自动气象站采集形成的信息能形成《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规定的内容。

并形成《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格式》规定的“状态信息文件”,并实时发送。

(4)采集器的数据存储器至少能存储7天的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和分钟观测数据。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