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609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

(2)意义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1.西汉:

中枢权力开始分散

(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

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

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

(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

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分工

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

相权三分

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

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5.元朝:

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1)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

枢密院掌全国军事;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三、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

2.汉朝: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4.隋唐:

实行科举制

(1)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2)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图示明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四、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制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

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成为维系官僚体系的重要机制。

考点一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中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西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

“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

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针对练1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

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

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

①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

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弊端:

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

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2.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的不同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

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

(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

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3.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考点二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诞生于春秋战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

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1.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止割据。

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

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例如: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