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报警系统毕业设计.docx
《火灾报警系统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灾报警系统毕业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灾报警系统毕业设计
摘要
火灾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早期发现通报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有力工具。
在我们生活得四周到处潜伏着火灾隐患,为了避免火灾以及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我们必须按照“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概念设计和完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
设计以MCS-51单片机为硬件核心实现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
文中选用MQ-2型半导体烟雾传感器实现烟雾的检测;选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温度的检测;使用ADC0809对MQ-2采集的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以便单片机处理。
由于ADC0809的时钟信号通常为500KHz,故而选用74LS74进行分频。
单片机处理数据后,与设定的上限值进行比较,超过上限值时,发出指令,实现光报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章绪论
1.1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组成;也可以根据工程的要求同各种灭火设施和通讯装置联动,以形成中心控制系统。
即由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系统过程显示、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
火灾探测器是探测火灾的仪器,由于在火灾发生的阶段,将伴随产生烟雾、高温格火光。
这些烟、热和光可以通过探测器转变为电信号报警或使自动灭火系统启动,及时扑灭火灾。
区域报警器能将所在楼层之探测器发出的信号转换为声光报警,并在屏幕上显示出火灾的房间号;同时还能监视若干楼层的集中报警器(如果监视整个大楼的则设于消防控制中心)输出信号或控制自动灭火系统。
集中报警是将接收到的信号以声光方式显示出来,其屏幕上也具体显示出着火的楼层和房间号,机上停走的时钟记录下首次报警时间性,利用本机专用电话,还可迅速发出指示和向消防队报警。
此外,也可以控制有关的灭火系统或将火灾信号传输给消防控制室。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
火灾是世界上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几乎每天都有火灾发生。
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WFSC)2000统计资料”,全球每年大约发生火灾600万至700万次,全球每年死于火灾的人数约为65000至75000人。
其中,欧美地区发生的火灾较多,死亡人数却相对较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以及消防技术和设施有关;相比较而言,亚洲地区发生火灾次数较少,但死亡人数较多,这与亚洲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消防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据统计,我国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2.5亿元,8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接近3.2亿元。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2000多人。
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地下以及大型综合性建筑日益增多,火灾隐患也大大增加,火灾发生的数量及其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1]。
严峻的事实证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火灾给人类、社会和自然造成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它不仅毁坏物质财产,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还直接危胁生命安全,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残酷的现实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监控预警和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监控系统和及时的报警机制可以大大降低人员的伤亡,为社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研制出的,并且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在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地提高,在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不断地完善。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迅速监测火情,可发现人们不易发觉的火灾早期特征,可将火灾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火灾发生的早期,会使得燃烧物质分解,析出大量的有毒气体CO,人们可能在毫无察觉火情的情况下就发生了CO中毒,从而无力逃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监测到CO浓度的变化,为人们提供CO浓度超标报警信息,通知人们及时疏散[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作为城市消防系统的单元,通过城市消防专用网与城市消防报警中心联网,及时将报警信息传递到消防报警中心,城市消防报警中心会自动查找到火灾发生的位置,并为消防队员制定消防路线图,以便消防队员可以迅速抵达火灾地点[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和准确报警,有着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有着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根据现代战争的突发性、立体性和区域不确定性,使攻防界线模糊,作战方向多变,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40年代美国诞生的火灾报警装置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5]。
1890年在英国,感温式火灾探测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火灾探测系统,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走上正轨[6]。
此后,随着世界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火灾监测技术也相应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相继问世,并日臻完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地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火灾报警系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采用的探测器主要是感温式的探测器,它通过采集温度信号,然后判定是否超出设定的阂值,从而判断是否有火灾发生。
这一阶段,火灾报警系统简单,仅靠单一的温度参量进行火灾判断。
但是它易受环境中其他干扰源的影响,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无法判断阴燃火灾,也无法满足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的要求。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瑞士物理学家EmstMeili研究的离子感烟探测器推出以后,引起了人们对离子感烟探测器的重视,随后感烟探测器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迫使感温式探测器退居其次;到70年代末,光电式感烟探测器在光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很快得到大力发展,它的使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没有离子感烟探测器的放射性问题。
在这一阶段,火灾报警系统普遍采用多线制布局方式,布线、调试、系统可靠性是系统发展的瓶颈。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总线型火灾报警系统开始兴起,在火灾报警领域中迈出了一大步,并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
它使得布线工作量显著减少,安装调试更加容易,更能精确报警定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火灾报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不高,采用有线连接对工程要求高。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步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智能型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继出现。
模拟量可寻址技术的应用使得火灾报警系统的安全性、精准性和智能性有了很大提高,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
近年来,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国外悄然兴起。
这种系统引入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方式代替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将大多的电器装置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进行信息传输与控制,适用于各类建筑和场所。
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起初仅用于特殊场合,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不宜布线的场合,而且其价格也比较高[8]。
随着科技进步和元器件成本的降低,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研发和生成成本也随之降低,它在性能和价格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市场潜力已经崭露头角[9]。
在我国,采用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其具有安装简便、对建筑物无损坏作业、灵活性好,易于扩展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场合,如名胜古迹、体育馆、博物馆、展览中心、处于施工阶段的建筑物、医院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火灾判决和统筹管理方面,一般分为分散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分散式系统由非智能型控制器若干智能型探测节点组成,由探测节点完成火灾状态的判断;集中式系统由智能型控制器和若干非智能探测节点构成,探测节点仅将火灾参量传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智能地判断火灾状态;分布式系统的控制器和探测节点均为智能型,也是今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10]。
第二章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2.1火灾产生的原理与过程
火灾是一种失去人为控制的由燃烧造成的灾害,产生火灾的基本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存在,助燃物通常是空气中的氧气。
根据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方式不同有两种燃烧方式,如果在燃烧前,可燃气就与空气均匀混和,则称之为预混燃烧;如果可燃气体和空气分别进入燃烧区边混合边燃烧,则称之为扩散燃烧。
液体和固体是凝聚态物质,难与空气均匀混合,它们燃烧的基本过程是当从外部获取一定的能量时,液体或固体先蒸发成蒸汽或分解出可燃气体(如CO、H2等)的分子团、灰烬和未燃烧的物质颗粒悬浮在空气中,称之为气溶胶。
一般气溶胶的分子较小(直径0.01μm)。
在产生气溶胶的同时,产生分子较大(直径0.01一10μm)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称为烟雾。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在较强火源作用下产生预混燃烧。
着火后,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液体或固体的表面继续放出可燃气体,并形成扩散燃烧。
同时,发出含有红、紫外线的火焰,散发出大量的热量[11]。
这些热量通过可燃物的直接燃烧、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使火从起火部位向周围蔓延,导致了火势的扩大,形成火灾。
其中的气溶胶、烟雾、火焰和热量都称为火灾参量,通过对这些参量的测定便可确定是否存在火灾。
根据火灾发生时产生现象的不同,可以将火灾分为慢速阴燃、明火和快速发展火焰等。
阴燃就是在疏松或颗粒介质中形成的缓慢进行的热解和氧化反应,它能长时间自行维持并传播,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或者自行熄灭,或者转化为明火。
明火则是火灾发生时燃烧火焰产生的热量使液体或固体的表面放出可燃气体,并形成扩散燃烧,同时发出含有红、紫外线的火焰。
快速发展火焰则是火灾扩散的速度特别快,这种类型的火灾一般为空气中混有大量可燃气体。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阴燃是诱发火灾的重要原因[12]。
总的来说,普通可燃物在燃烧时表现为以下形式:
首先是产生燃烧气体,然后是烟雾,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全部燃烧,产生火焰,发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并散发出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升高。
起火过程中,起初和阴燃两个阶段所占的时间比较长,虽然产生大量的烟雾,但是环境温度不太高,若探测器就应该从此阶段开始进行探测,就可以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
火焰燃烧后,迅速蔓延,产生大量的热使得环境温度升高,如果能将这时能够探测到有效地温度值,就可以比较及时地控制火灾。
起火过程曲线如图2.1所示[13]。
图2.1起火过程曲线
2.2火灾报警系统系统设计方案
2.2.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为了便于系统维护和功能扩充,采用了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系统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都是通过子程序调用实现的。
本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子程序、火灾判断与报警子程序等,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2.3所示。
图2.2火灾报警系统结构原理框图
为了降低误报率,系统采用了多次采集、多次判断的方法。
每次数据采集后根据得到的数据对现场情况进行判断,然后综合多次判断结果做出最终的火情判断。
主程序是一个无限循环体,其流程是:
首先在上电之后系统的各部分包括单片机各个端口输入输出的设置、外围驱动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等完成初始化,其次是对芯片内的程序进行初始化,接下来执行火灾报警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任务,数据通信任务和查询判断任务。
2.2.2系统硬件构架
报警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组成。
图2.3为火灾报警系统的结构框图[14]
图2.3系统结构框图
单片机是整个报警系统的核心,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先通过传感器(包括温感和烟感)将现场温度、烟雾等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调理(放大、滤波等),使之满足A/D转换的要求,最后由A/D转换电路,完成将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单片机判断现场是否发生火灾。
如果发生火灾,系统以声光的形式报警。
2.2.3系统软件构架
为了便于系统维护和功能扩充,采用了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系统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都是通过子程序调用实现的。
本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子程序、火灾判断与报警子程序等,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2.4所示。
图2.4程序流程图
为了降低误报率,系统采用多次采集、多次判断的方法。
每次数据采集后根据得到的数据对现场情况进行判断,然后综合多次判断结果做出最终的火情判断。
主程序是一个无限循环体,其流程是:
首先在上电之后系统的各部分包括单片机各个端口输入输出的设置、外围驱动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等完成初始化,其次是对芯片内的程序进行初始化,接下来执行火灾报警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任务,数据通信任务和查询判断任务。
第三章系统硬件设计
3.1系统芯片选择
3.1.1单片机的选择
单片机是本方案的灵魂,所以我们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下面我们来拿8031和STC89C5RC做一下比较。
8031片内不带程序存储器ROM,使用时用户需外接程序存储器和一片逻辑电路373,外接的程序存储器多为EPROM的2764系列。
用户若想对写入到EPROM中的程序进行修改,必须先用一种特殊的紫外线灯将其照射擦除,之后再可写入。
写入到外接程序存储器的程序代码没有什么保密性可言。
由于上述类型的单片机应用的早,影响很大,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后来很多芯片厂商以各种方式与Intel公司合作,也推出了同类型的单片机,如同一种单片机的多个版本一样,虽都在不断的改变制造工艺,但内核却一样,也就是说这类单片机指令系统完全兼容,绝大多数管脚也兼容;在使用上基本可以直接互换。
我们统称这些与8051内核相同的单片机为51系列单片机。
在众多的51系列单片机中,要算ATMEL公司的STC89C5RC更实用,因他不但和8051指令、管脚完全兼容,而且其片内的4K程序存储器是FLASH工艺的,这种工艺的存储器用户可以用电的方式瞬间擦除、改写,一般专为ATMELAT89Cx做的编程器均带有这些功能。
显而易见,这种单片机对开发设备的要求很低,开发时间也大大缩短。
写入单片机内的程序还可以进行加密,这又很好地保护了你的劳动成果。
而且STC89C5RC目前的售价比8031还低,市场供应也很充足。
单对STC89C5RC来说,在实际电路中可以直接互换8051和8751,替换8031只是第31脚有区别,8031因内部没有ROM,31脚需接地,单片机在启动后就到外面程序存储器读取指令;而8051/8751/89c51因内部有程序存储器,31脚接高电平,单片机启动后直接在内部读取指令。
也就是51芯片的31脚控制着单片机程序从内部读取还是从外部读取,31脚接电源,程序从内部读取,31脚接地,程序从外部读取,其他无须改动。
另外,STC89C5RC替换8031后因不用外存储器,不必安装原电路的外存储器和373芯片。
由于内部RAM的存在,可以减少I/O扩展芯片、锁存器及片外RAM等等,使整个设计显得简单明了,所以我们选择STC89C5RC。
3.1.2A/D转换器选择
A/D转换器的种类很多,就位数来分,有8位、10位、12位、16位等。
位数越高,其分辨率也越高,但价格也越贵。
而就其结构而言,有单一的A/D转换器,有内含多路开关的A/D转换器。
根据本设计的需要,我选择的A/D转换器是ADC0809芯片。
ADC0809是美国AnalogDevice公司生产的8位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转换速率高,自带三态输出缓冲电路,可直接与各种典型的8位或16位的微处理器相连而无需附加逻辑接口电路,且能与CMOS及TTL兼容,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价格便宜的A/D转换器。
加之内部含有三态输入缓冲电路,可直接与各种微处理器连接,且无须附加逻辑接口电路,内部设置的高精参考电压源和时钟电路,使它不需要任何外部电路和时钟信号,就能完成A/D转换功能,应用非常方便。
3.2单片机主控设计
3.2.1主要性能参数
STC89C5RC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
片内含4K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128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STC89C5RC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高性价比的应用场合,可灵活应用于各种控制领域。
STC89C5RC单片机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定时/计数器、并行接口、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串行接口和中断系统等几大单元及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大总线。
(1)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单片机的核心部件,是8位数据宽度的处理器,能处理8位二进制数据或代码,CPU负责控制、指挥和调度整个单元系统协调的工作,完成运算和控制输入输出功能等操作。
(2)定时/计数器(ROM):
STC89C5RC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以实现定时或计数产生中断用于控制程序转向。
(3)并行输入输出(I/O)口:
STC89C5RC共有4组8位I/O口(P0、P1、P2或P3),用于对外部数据的传输。
(4)程序存储器(ROM):
STC89C5RC共有4096个8位掩膜ROM,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原始数据或表格。
(5)数据存储器(RAM)
STC89C5RC内部有128个8位用户数据存储单元和128个专用寄存器单元,它们是统一编址的,专用寄存器只能用于存放控制指令数据,用户只能访问,而不能用于存放用户数据,所以,用户能使用的RAM只有128个,可存放读写的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或用户定义的字型表。
(6)全双工串行口:
STC89C5RC内置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用于与其它设备间串行数据传送,该串行口既可以用作异步通信收发器,也可以当同步移位器使用。
(7)中断系统:
STC89C5RC具备较完善的中断功能,有两个外中断、两个定时/计数器中断和一个串行中断,可满足不同的控制要求,并具有2级的优先级别选择。
STC89C5RC单片机中的芯片均采用40Pin封装的双列直接DIP结构,如图是它们的引脚配置,40个引脚中,正电源和地线两根,外置石英振荡器的时钟线两根,4组8位共32个I/O口,中断口线与P3口线复用。
图3-1STC89C5RC管脚图
引脚的功能加以说明:
P0口:
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口,也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
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l”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
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
在F1ash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验时,输出指令字节,校验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
P1口:
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
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表3-1P1口第二功能
引脚号
第二功能
P1.5
MOSI(在系统编程用)
P1.6
MISO(在系统编程用)
P1.7
SCK(在系统编程用)
P2口:
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
P2口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接收高八位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P3口:
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
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
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ILL)这是由于上拉的缘故。
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他的第二功能,见表3-2。
表3-2P3口第二功能
引脚号
第二功能
P3.0
RXD(串行输入)
P3.1
TXD(串行输出)
P3.2
INT0(外部中断0)
P3.3
INT0(外部中断0)
P3.4
T0(定时器0外部输入)
P3.5
T1(定时器1外部输入)
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
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
RST:
复位输入。
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
ALE/PROG:
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地位字节。
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
因此它可用作对外部输出的脉冲或用于定时目的。
:
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
)是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当AT89S51从外部程序存储器执行外部代码时,
在每个机器周期被激活两次,而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
将不被激活。
/Vpp:
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控制信号,当
保持低电平时,则在此期间外部程序存储器(0000H-FFFFH),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
注意加密方式1时,
将内部锁定为RESET;当
端保持高电平时,此间内部程序存储器。
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也用于施加12V编程电源(Vpp)。
为使能从0000H到FFFFH的外部程序存储器读取指令,
必须接GND。
为了执行内部程序指令,
应该接Vcc。
XTAL1:
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
XTAL2:
来自反向振荡器的输出。
RESET/Vpd:
复位信号复用脚,当STC89C5RC通电,时钟电路开始工作,在RESET引脚上出现24个时钟周期以上的高电平系统即初始复位。
Vcc掉电其间,此脚可接备用电源,以保证单片机内部RAM的数据不丢失。
Pin30:
ALE当访问外部程序器时,ALE(地址锁存)的输出用于锁存地址的低位字节。
而访问内部程序存储器时,ALE端将有一个1/6时钟频率的正脉冲信号,这个信号可以用于识别单片机是否工作,也可以当作一个时钟向外输出。
Pin29:
当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此脚输出负脉冲选通信号,PC的16位地址数据将出现在P0和P2口上,外部程序存储器则把指令数据放到P0口上,由CPU读入并执行。
Pin31:
EA/Vpp程序存储器的内外部选通线,8051和8751单片机,内置有4kB的程序存储器,当EA为高电平并且程序地址小于4kB时,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指令数据,而超过4kB地址则读取外部指令数据。
在编程时,EA/Vpp脚还需加上21V的编程电压。
Vcc:
电源电压
GND:
地
3.2.2功能特性概述:
STC89C5RC提供以下标准功能:
4K字节Flash闪存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
同时,STC89C5RC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
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
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
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1)时钟振荡器
STC89C5RC中有一个用于构成内部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是该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这个放大器与作为反馈元件的片外石英晶体或陶瓷谐振器一起构成自激振荡器,振荡电路参见图3-2。
图3-2振荡电路
外接石英晶体(或陶瓷谐振器)及电容C1、C2接在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构成并联振荡电路,对外电容C1、C2虽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电容容量的大小会轻微影响振荡频率的高低、振荡器工作的稳定性、起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