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95456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Word下载.docx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是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类型的经济有机体,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运动规律,并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环境类型的多样性。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所以,要构成一个区域经济,必需具有其依存的空间和时间。

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依存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其条件构成大致包括:

1、劳动力与人口,是经济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保障和消费主体;

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是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3、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4、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是地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经济地域的物质基础包括工业、农业、交通业和运输业,以及城市、乡镇、农村和电信网络等,各项物质内容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经济地域的发展。

经济区域结构是由人口、能源、交通、地理空间、产业等诸多因素构成,但最主要的是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是国民经济大的产业结构系统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影响国家经济。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经济地域内资源空间优化组合的关系。

任何资源空间优化组合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它包括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关系,也包含中心城市与其它城镇的关系。

经济地域的共同属性主要有:

社会经济属性,经济地域的系统性、时空统一性、开放性、周期性、多样性等等。

(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1)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

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2)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流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流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

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

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2、辐射理论

(1)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

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

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2)辐射理论对于解决区域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

发达、欠发达地区间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

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3、增长极理论

(1)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2)增长极的作用效应

一是极化效应。

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二是扩散效应。

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溢出效应。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

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

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增长极的作用效果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集中和输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果。

4、比较理论

(1)区域差异理论

古典区位论:

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

近代区位论:

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

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

(2)地域分工理论

一是绝对优势理论。

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二是比较优势理论。

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

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

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

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概括讲: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3)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

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

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

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

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

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四)区域经济理论重点

1、区域经济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形成和发展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

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今天区域经济决定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

如何在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现实的摆在了共和国的决策者面前。

但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任务,绝不能动摇。

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领土主权,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发展的根本。

(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全面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态、走势和格局,对于推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迁。

通常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主导作用,但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第一和第三产业结构,与之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使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互相渗透,重新组合,使生产力各要素合理配置,在动态运行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最佳的整体功能去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六)研究区域经济的目的及意义

区域经济是一门重点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

一是可以解决区域的宏观发展问题,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能够更好地、持续地、快速健康地推进经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主要目的是富民为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