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Word下载.docx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向各位同仁作简单的介绍。
所谓主体是指作为认识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能动表现。
一般说,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选择上,学生的学习总是受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价值所推动和支配的,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选择性。
但是教学内容主要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通过教材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再一次加工,使他们成为学生愿意选择的学习内容。
其次,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学生总是受他们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及情感性格特征的制约,因而在学习的方式上表现出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只有对班上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认知方式等有所了解,才能给予正确的弓l导和启迪,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使他们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由此,经过实践和总结,我们充分意识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全方位解放学生
(1)解放大脑,我们做到了让学生思维,开放性教学必然要求学生思维的参与,而且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小学教学要努力做到,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法让学生自己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想,说实话,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讲解题目时,学生半天无人回答,于是老师就采取灌输式,一步到位把答案写出来,原因是怕浪费时间,想想,我们可能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错失了让学生用脑的机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又何必急于一时啊!
(2)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
在我校,凡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的内,教师决不讲解和演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形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
我校一年级数学教学,李老师运用暑假制作了五彩缤纷非常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图片、图画以及小棒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拼,从不厌烦,通过亲手实践让学生快乐、轻松学算术。
(3)“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不仅要让学生直接观察课堂的事物,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观察课外,校外的客观世界,为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校从四年级起,都要求写读书笔记、记录课内外的优美字、词、句,以补充更多的知识营养。
(4)“解放嘴巴”,我们让学生发言,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点上,六年级做的最好,如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学生尤为喜欢,一场场唇枪舌战辩论赛,一次次精彩演讲,都是学生们大胆发言的表现。
(5)“解放时间”,我们做到让学生自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表面上参与了,但时间不够,匆匆收场。
我校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应用题时,下课了,学生还在劲头上却无法继续下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教学的效率与时间多少不一定是风反比的。
(6)“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我们注重营造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氛围,学生可以上台讲,可以上黑板写,可以离开座位请教,可以自由组成讨论小组,可以给班级上课,也可以室外上课……
2、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传统的生字教学总离不开“读音、析形、释义”这三部曲,千篇一律地对学生进行程式化的灌输,学生则被动地感知与记忆,毫无兴趣可言。
如果引进选择机制,设计选择性学习的“自助餐”,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效果会迥然不同。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小苗》一课的生字时,出示了“苗、找、爸、妈、雨、长”六个生字,对学生说:
这是课文的六个生字,对我们有些同学来说其中几个可能已经是熟字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认识哪几个,怎样认识它的?
顿时,学生举手频频,气氛热烈。
一个学生说:
“爸、妈这两个字我三岁的时候就认识了”。
又一个学生说:
“我叫李兴雨,所以我对‘雨’字特别熟悉,”又一个学生说“哥哥教我学过‘苗’字,”在这个教例中,教师只说了一句话,却引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是选择的魔力。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而且规定读第几自然段或哪几句话,学生缺少选择余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呢?
小朋友,你们谁愿意来读课题?
请小朋友任意挑选一节自己喜欢的课文,来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那段课文?
引入选择机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渗透引导和点拨,学生并未因发复朗读而感到乏味,相反。
一定会兴致勃勃,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通过提问分析课文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应答以“配合”老师。
那么在分析课文时可不可以让学生主动些,有选择地“进食”呢?
应当是可以的,如我校一位教师茬教《星星的新朋友》这篇课文时说:
“小朋友,课文中星星有六个新朋友,你最喜欢哪位朋友呢?
我们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句。
说说理由”。
这就留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语文能力弱的,说一个简单的理由,语文能力强的,可以说一个更有意蕴的理由。
这样就形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乐于参与的局面。
3、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性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由此产生了每个学生的个性。
个别教学固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很多的有利因素,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较长一段时期中,课堂教学仍将是一种占主导的教学形式,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要研究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进行顺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要充分发展的个性首先应该是社会化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有置身于集体生活中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真正的集体正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集体。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集体生活中团体动力学的效应,把社会上要求遵守的法则,通过课堂确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转化成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由于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影响是经过主体理解表达出来的,而且又是在课堂真实性境中运作的,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社会化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的小组划分应体现这科思想,我校在实施过程中,按学生程度不同,小组进行了三科组合,
(1)差异组合,把相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组,以便于因席才施教。
(2)混合组合,把上、中、下相邻两种程度的学生编在一起,以便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3)兴趣组合,把兴趣类似的同学编在一起,便于发展各自的爱好特长。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也需要尽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各种自由的空间,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向学生提问,释疑时,在布置作业时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矫正和评价时,都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当然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应该说,这也恰恰为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研究、提高,逐步形成教师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提供了驰骋的空间,我校在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现,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思路是:
(1)顺其意而扬长
我们根据学生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其特长,擅长写作者,就组成班级通讯组,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鼓励向校红领巾广播室积极投稿;
擅长口语者,就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
擅长演唱者,就组成演唱组,负责课本剧的演出;
擅长搜集信息者,就组成小灵通信息组,定期向学生发布校内外新闻。
(2)反其道而避短。
让某方面有不足的参与相关反向“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幻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
如:
性格内向者,就让其参加演讲组,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先让其做助手,即使最终登不了台,也不予强求,不善作文者,就让其参加文学兴趣小组,让其在他人的示范影响下逐步提高。
通过本年的实践,老师们大都感觉上课轻松了,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思维灵活了,说话的胆量也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学生讨论“A、B、C”
复兴学区张淑娟
讨论、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讨论学习,使语文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回答,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在讨论中起指导、组织和提供信息以及小结等作用。
就笔者从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以及基于诸多成功的小组学习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讨论活动:
一、培养学生韵交流技能
对于小组讨论来讲,交流技能既是教学手段,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认真加以培养。
交流技能包含的内容很多,有人疏理出十项:
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等。
这里,根据笔者自己的试验,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1、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
2、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重复他人的观点;
3、清楚表达,控制音量,组内成员能听清,同时,不影响真他小组的学习;
4、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适当作笔记),多从汲取的角度,从积极意义上作评价;
5、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6、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与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修正错误,对不同观点作归纳、补充与小结。
交流技能的学习不可能一下子到位,要贯穿于小组讨论的始终。
二、合理的小组结构
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
小组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
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
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
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
小组人员构成上有同质与异质之分。
前者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认知水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由于有共同的语言,彼此间易撇开心扉,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
后者则求异,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异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互补机制,亦能使小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课堂小组讨论以异质分组为主,同时注意组际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
小组规模达四人以上,可作角色分工。
角色包括以下几种:
主持人:
负责召集,小组讨论情况小结;
记录员:
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
观察员:
关注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
质疑者:
在对话出现趋同倾向时,提出质疑,表达相反的观点,将对话引向深入;
检查者:
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发言人:
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在组员分配上,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定与抽签组合几种方式结合起来,有时以学生自愿选择为主,有时教师指定为主,有时则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
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一般4~8周)作必要的调整,以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
三、内容设计与独立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小组讨论。
适宜于小组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拓展思路的“开放性问题”,如数学学习中的“一题多解”,语文学习中的一段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