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94711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7短文两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做客“联想吧”

1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记承天寺夜游》同样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它与《答谢中书书》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

它写的是月夜小景,那么,你能否再想出一句写月下景色的诗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试一试

15.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

门。

与:

参与,此指欣赏)

3.

(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

(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

10.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

……两人者耳。

二13、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三、15.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习导学】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学习研讨】

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

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平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问题研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积累小结】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2、翻译句子。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四、【拓展延伸】

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拓展延伸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

首句即照应题目。

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

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

“岭上多白云”。

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

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

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

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

——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教案设计

1、诵读:

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张怀民,名梦得。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