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3037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1.迅速构建战时体制。

震后一小时内,成都即成立了最高级别的应急指挥机构,由李春城、葛红林同志亲任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市委和市政府常务副职担任副总指挥,下设水电气通讯组、治安交通组、宣传组、医疗救济组,并随抗震救灾的推进,及时将下设小组调整为维护稳定组、宣传组、民政工作组、群众工作组、救援联络组、卫生防疫组、市场监管组、水电气通讯组、房屋鉴定与基础设施建设组、救灾物资组。

所有市委常委、副市长均参加指挥部,深入具体工作挂帅指挥,并明确由市委和市政府秘书长负责总联络。

同时,李春城同志亲赴重灾区都江堰市一线指挥,葛红林同志在市指挥中心保障协调,形成了党政合一、最高级别、前后对接的战时指挥体制。

  2.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在决定成立应急指挥体系的同时,作出另一重大决策,立即依法启动I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并把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市委、市政府的10多位领导同志和公安、交通、民政、卫生、商务及水、电、气、讯等5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共500余人进驻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实行24小时值守,全天候运转。

市委主要领导深入重灾区一线了解灾情、具体指挥、统筹部署,通过派往都江堰市的公安卫星通信车,适时向指挥中心传达指令,有力指挥全市抗震救灾。

市长在指挥中心当即指令公安、防震减灾、宣传、卫生等单位和全市机关进入战时状态,切实维护秩序,全力抢险救人,加强震情预测,做好舆论引导,确保城市运转。

同时,市指挥中心通过800兆数字集群、公安350兆模拟集群、350兆常规、400兆常规等专用通信平台,将市委、市政府指令及时下达到各个灾区和参战单位;

通过覆盖城乡的7000个“天网”监控装置以及移动卫星车,在指挥大厅直接汇集包括灾区在内的全市主要街道、重点部位、主要场所、车站码头、灾害现场等的监控图像,动态掌握一手情况,及时进行科学决策;

通过公安视频指挥通信子系统,实时接受上级指令,及时对下实施可视通信指挥,做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及时互通、快速反应。

  3.迅即作出战时部署。

震后半小时内,市指挥部就通过公安电台系统,紧急命令全市交警全力保障道路交通,迅速调集全市所有治安保卫力量,加强街面巡逻和片区防控,坚决保卫银行、商场、车站、机场、水电油气讯等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安全。

紧急调集1400名消防官兵、1.7万名公安干警和数千名机关干部,会同前来救援的2万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国际专业救援组织,以最快速度开赴前线。

与此同时,市指挥部还命令卫生、民政、商务等部门紧急筹集各类应急医疗、生活物资100余车,迅即发往都江堰、彭州、崇州重灾区;

命令体育、林业园林、城管等单位立即开放市体育中心和各大街区体育中心等公共避难场所,允许市民在市政公园、街道两边绿地、十字路口的中间地带等空旷的公共地段、场所避险,把拥堵在街头的数百万市民有序引导到安全地带。

(二)第一时间发出政府声音

  危机降临之际,市民最想听到的是政府声音,最信赖的也是政府声音。

及时发出政府声音,有序引导广大市民,有力疏导社会情绪,对于牢牢掌控局势主动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以政府公告稳定城市秩序。

地震发生后,在短时间内,大量人员和车辆拥堵街头,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冲击。

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震后一小时内,市政府即通过广播电台发布了第一号公告,公告明确指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成都地区出现强烈震感市委、市政府已要求机关公务人员和全体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坚守岗位,加强值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号公告公告公布了地震详情以及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及时缓解了全市紧张氛围,稳定了城区秩序。

随着抗震救灾的紧张推进,市政府接连发出第二至第八号公告,把灾害损失情况、抗震救灾行动、城区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状况及时权威发布引导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和参与,确保了整个成都社会大局稳定、抗震救灾井然有序。

尤其是在5月19日晚上,从8点起,成都广播和电视持续滚动播出省地震局预计汶川附近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消息后,引起了市民再度恐慌,市民携老偕幼倾城出动,上百万人奔向城郊空旷地带,交通、通讯出现严重阻塞。

对此,市政府立即商请省地震局组织专家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及日发布了第七号公告,明确告知市民主城区不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区,余震区发生的6至7级余震对主城区不会成破坏,主城区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七号公告给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城区很快恢复了正常。

  2.以市长讲话安抚市民情绪。

市政府一号公告发布后,城区秩序在总体上已恢复稳定,但上百万市民仍不敢回家休息。

面对这种情况,“5·

12”大地震当晚8点26分,市长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作了电视讲话,明确向市民通告:

“震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市公安、交通、水电气讯等部门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排除因地震引起的各种故障,加强对金融、商场、学校、车站等重点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全市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正有序进行”。

随后市长作了肯定性表态:

“这次地震,距离成都市区92公里,地震中心不在成都,请广大市民不要恐慌。

除危房外,当晚市民都可以进室内正常休息。

有关区(市)县和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好居住在危房里的市民的安全住宿问题。

”市长的电视讲话,给市民传达一种力量:

“危机面前,政府与市民同在,局势在政府掌控之中”。

之后,市长主动接受媒体采访,让市民了解抗震救灾工作等情况。

通过广播电视台和报刊等媒体,政府声音真切地传递给每一个市民,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促进了全市大局稳定。

  3.以新闻发布及时平息谣言。

震后几天内,各种谣言四起,扰乱民心。

比如,5月14日上午,“都江堰市有化工厂爆炸,引发水污染,自来水无法饮用”的传言在市民中快速流传,市区居民开始恐慌性接水、买水,半小时内整个城市供水压力基本丧失,城区超市、商场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

市指挥部迅速责成有关部门很快查明实情,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立即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公众宣布事实真相,很快平息了谣言,城区生活秩序得到了恢复。

此外,在抗震救灾期间,《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本地报纸和《南方周末》等外地媒体都利用“地震号外”、“地震增刊”,市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短消息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灾情、现场救援、次生灾害排险、社会参与等信息,公开实际情况,展示救灾进展,在舆论上极大地支援和策应了抗震救灾斗争。

(三)第一时间形成生命通道

  “时间就是生命”。

构建无障碍的生命通道,成为了市指挥部的当务之急和头等任务。

为此,我们全力抓了三条生命线:

  1.打通交通生命线。

灾害发生后,道路中断,严重影响了抢险救援队伍和车辆的进入。

市委、市政府围绕抢救生命,全力畅通“救生通道”,迅即调集1700名交警全警上路,重点保障通往极重灾区的成灌、成彭、成温邛等紧急救生通道畅通,确保赶赴灾区的各支救援力量和各种物资24小时通行无阻。

特别是开辟了成灌高速救灾专用生命通道,从主城区二环路化城路口一直延续到成灌高速人口,长达11.5公里,保障了200多万抗震救灾车次顺利通行。

围绕畅通与边远灾区的联系,全力打通“抢险通道”,紧急调集近千台消防抢险专用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吊车等大型机械,全力组织快速打通通往边远重灾区的交通要道,不到3天时间就打通了通往都江堰龙池和虹口、彭州龙门山、崇州鸡冠山等重灾区道路,为及时转移和抢救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中,位于彭州白水河上的小渔洞钢便桥,仅用14小时就抢建完成,成为银厂沟被困10万群众的希望之桥。

围绕满足灾民生活需求,全力疏通“物资通道”,根据救灾需要和交通状况,分区设立了市120指挥中心、西航港、大丰、西河、机投等6个物资归集拨付转运基地,同时构建集水、路、空、铁于一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确保救灾物资的运输需求。

  2.构建医疗生命线。

地震发生后,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损毁严重,医疗场所缺乏、医护人员缺少和药品短缺立即成为了三个突出问题。

对此,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快速整合组建了800多支现场急救医疗队,紧急出动急救车辆1200多台次,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救治,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在市区,协调指挥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开放,紧急开通救生绿色通道,对因灾受伤人员全部实行免费治疗。

与此同时,市指挥部还千方百计紧急筹备医疗资金和物资,市财政在震后第二天就拨付了2000万元用于医疗救治,随后又拨付5000万元满足医疗救治需要,并紧急动用全市各医疗机构备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号召各医药企业积极捐药,地震后3天内,本市企业就通过各种渠道捐赠了超过150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3.筑牢物资生命线。

地震后,灾区生活物资供应基本中断,解决灾区群众食、用、住问题,成为了抗震救灾另一重大任务。

为此,我们着力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最大化筹集”,在地震当天连夜调拨库存储备食品,紧急征用各大商场、卖场的方便食品、瓶装水、衣被等物资,及时满足灾区的需要。

二是“合理化配置”,根据各受灾区域、受灾群众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调配筹集到的物资,确保群众在道路损毁、交通阻断情况下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三是“最优化使用”,把所有捐赠点和相关部门的救灾款物实行统筹分配,对入库、出库、调拨、分发等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统计、公示,接受全程审计,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做到最大化公开、阳光下操作,确保物资使用效益达到最优。

(四)第一时间聚集社会力量

  在危机突现、资源需求剧增的情况下,政府高效率地挖掘、配置常态中的社会资源储备,对于及时开展危机处置,尽快恢复社会秩序,意义十分重大。

为此,我们把市民作为抗震救灾的力量之源,积极引导,有效激发,最大限度把群众参与抗震救灾的热情调动起来。

  1.广集民力。

地震发生后,抢修道路、转运伤员、运送物资,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政府掌握的有限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剧烈增长的需求。

在紧急关头,市政府通过电视和短信向全市发出了征集公告,短短几天就征集了大型机械、救灾设备、消防车辆、客货车辆等专用车辆3600多台,各种自发车辆5000余台。

特别是5月12日当晚,中心城区1000多辆出租车自发有组织赶往都江堰灾区,抢救被埋人员,积极转运伤员,场景感人,催人泪下。

灾后第二天,全市党政机关就发起爱心捐助,几天内就汇集了上千万资金,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到6月17日全市收到的款物就超过19.9亿元。

在抗震救灾中,还有一批以“80”后和“90”后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争先恐后,深入灾区前线抗震救灾,全市志愿者报名总数超过16万人,其中9万多人活跃在抗灾一线,成为抢险救援、灾后防疫、心理援助、过渡安置房建设的生力军。

  2.广聚民心。

在巨灾面前,市民的互助意识被空前激发出来。

对此,成都通过行政系统引导、公共传媒引导、社会团体引导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把危机情况、政府行动、救援需求等重要情况向社会公布,在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有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在第一时间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