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845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儿童的一人际关系Word格式.docx

4.心理品质

5.特点相似尤其是相同的价值观表现出的吸引力更大。

6.特点互补

人际吸引的诸因素并不是绝对的和孤立的。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关键在于人与人之前共同的价值观、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也在于人际交往中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班级人际关系

正式群体。

心理集体。

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性

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觉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

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儿童的影响较大。

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它们是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1.规范

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错的集体期望。

2.心里相容

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首先表现在人们互相了解;

其次,成员之间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

第三,表现在成员们都在自觉地维护班集体。

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舆论

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舆论造成对人的压力,因而也就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4.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第二节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一、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

即同伴关系,包括同伴,同伴团体(即小团体),友谊三方面的关系。

同伴:

与一个人共同活动的个体。

同伴团体:

一伙共同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

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

刚入学:

共同学校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互相关系

低年级:

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

后来,确立了新的友谊标准。

中年级:

出现了互惠的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高年级:

开始重视友谊的交互性,即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三)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

1.直接接触关系“一起玩”是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

2.接受关系以自己为中心的,具体的和单向的。

二年级

3.敬慕关系赞赏,学习好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

4.其它关系朋友的朋友

(四)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总体讲同质性趋上性是儿童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证。

年龄越大,这两个特征就越明显

1.同性别的做朋友,体现同质性

2.男性更主动女生优秀,体现趋上性

一.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及其测量

(一)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分为:

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三类

受欢迎儿童: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不受欢迎儿童:

受排斥儿童,受忽略儿童

中间型儿童:

较为普遍的类型,既有朋友,又有共同活动的同伴。

也有一些人对他们并不亲近,他们既有一定的个人交往关系,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是构成班级人际关系的主体。

(二)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受欢迎儿童的特点

第一:

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第二:

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三:

良好的品德

第四:

其他特征(字写的漂亮,仪表整洁等)

2.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

(2)不良品行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3)难易相处

(4)其他特征

(三)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有:

1.等级排列式问卷

2.社会距离量表

3.关系分析

二.小学班级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

班级是一种正式群体,其中还包含着若干由小学儿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简称小团体。

(一)小学班级中小团体的形成

小团体的形成是在共同活动中完成的

班级中的小团体,每40人左右的班级中有8~10个人,同性为主,占总数的97%

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

(二)对班级中小团体的引导

首先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

其次教师要做好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工作

第三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

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

第五影响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明确提出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

第三节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

一、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一)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

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课桌改成马蹄形,安排5到10分钟小组进行集体性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为发挥所有学生,尤其是发挥被忽视的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

锻炼和发展社会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为小学儿童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场所,有利于儿童进行更广泛的有趣的交往。

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

二、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

首先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

使他们逐步脱离认识上的自我中心

其次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事要人情,谦虚友善

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既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教,使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观点,处处起带头作用。

第四在班级中正确开着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调整处理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集体中不受欢迎。

可能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

所谓口头指导:

是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

角色扮演法:

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能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正想行为强化法:

肯定表现出来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教案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

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一定水平”指:

儿童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和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情感正确的自我体验,一直自我控制、

(二)个性的特征

1.稳定性

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个性的稳定性。

偶然的情境性的表现不能当做是个性的特征。

个性又有可改变性的一面。

2.整体性

不可分割的

3.社会性

同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作用,人与人的互相作用。

4.个别性

与众不同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地体现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二.个性的结构

(一)个性倾向性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等。

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自我意识系统

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自我意识。

(三)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包括能力,性格,个性的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1.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和活动而形成的个性特征。

2.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

3.性格性格是个性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儿童的需要

(一)需要的种类

不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

美国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二)需要与动机

需要活动的内部原因后,便形成了动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根据动机的社会价值,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大类。

一个复杂行为中,动机可能是多重的,必定有主导动机,其次次要动机。

(三)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

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

“各类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其总的去世是有低向高发展的。

1.活动需要的发展

包括:

游戏活动和运动活动

小学阶段对游戏和运动的强烈需要,是固有特点。

2.认识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3.交往需要的发展

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

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交往需要的满足,对儿童有激励的效果。

4.成就需要的发展

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克服障碍,施展才能

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如下:

1.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

2.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

3.随着年龄的藏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

4.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四)小学儿童需要的引导和培养

1.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

2.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小学儿童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一)兴趣的种类

兴趣与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兴趣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种类:

根据社会价值分为:

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

从起因上分为: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意注意)

活动效能水平分为:

有效的兴趣(动力)和无效的兴趣(静观,停留)

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

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的发展

小学儿童兴趣广度的扩大,没有发展中心兴趣

3.兴趣稳定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差情境性

中高年级有所增强

4.兴趣效能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对事物或活动较少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

到了中年级之后,效能性增强,表现出积极兴趣

(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

第一兴趣是发展的

第二兴趣激发人的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首先在教学中,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儿童充分活动

此外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

2.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

有效地引导和保护学生的有益兴趣

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

兴趣的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事物上,对它也发生兴趣。

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三第一:

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

第二:

找新的市区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

第三:

实际活动中。

循循善诱新的认识需要,教他们克服困难。

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强化小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表扬鼓励为主,表扬适度,不可过头和不足

四.小学儿童的志向和价值观

志向是理想的主机状态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有一下特点:

主要属于职业志向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想比较少

来源于他么自身的直观体验,很发模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